沈阳城市创新发展与规划对策研究——从装备

毛兵,张建军,高鹤鹏,李晓宇,盛晓雪

选题方向:城市规划


Mao Bing, Zhang Jianjun, Gao Hepeng, Li Xiaoyu, Sheng Xiaoxue


Directions topics: urban planning


【摘要】在国家东北“二次振兴”战略的发展背景下,沈阳市正面临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求创新的历史契机。本文梳理了沈阳市创新发展的机遇、条件与挑战,提出了以装备“智造”为引领的创新型城市发展路径,归纳了“尊重自组织、产学研一体化、环境低碳化、对接国际化、服务平台化”城市创新发展的规划响应,并探讨了应对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工作思路的转变。


【关键词】东北振兴、装备“智造”、创新发展、规划对策


[Abstract] Under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secondary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district", Shenyang was confronted with the historic opportunity of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combed the opportunities, conditions and challenges of innovation development,Put forward with the " intelligent making" lead innovative city development path, summarized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respect for self-organization, production-teaching-research combination, low carbon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ization, service platform of the and discusses the deal with the transition of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dea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s] Revitalization of the northeast China, Intelligent making,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lanning tactics


1. 发展背景


沈阳享有“共和国长子”和“东方鲁尔”的美誉,装备制造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沈阳迈进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发展主线 。新世纪以来,在中央东北振兴战略的政策推动下,沈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003 至2013年沈阳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6.9%,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随着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和我国经济社会整体进入“新常态”,以沈阳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经济增速回落,正面临着转型创新与“二次振兴”的巨大挑战。

图1:历版沈阳城市总体规划对制造业的关注趋势

Fig.1 All previous versions focus trends of the Shenyang overall urban planning on manufacturing


近年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尤其是《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规划》和《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规划》陆续获国务院批复,标志着沈阳市作为世界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得到进一步强化,标志着沈阳产业转型与创新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如何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促进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引领东北老工业基地二次振兴,进而在全球产业转移与创新发展的浪潮中占领先机,成为当下沈阳城市发展面临的核心议题。

图2:东北振兴相关政策演进简图

Fig.2 Brief evolution of northeast China policy


2. 沈阳城市创新发展优势条件与面临挑战

2.1 沈阳城市创新发展优势条件

2.1.1 空间区位与资源整合优势


沈阳是辽宁省省会,是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是东北地区的交通中心、经济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区域,东北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结合部,是欧亚大陆通往太平洋的重要门户和物流服务与交通枢纽,是国家参与东北亚经济循环的中心地带,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节点。

 

图3:沈阳市空间区位分析

Fig.3 Shenyang space location analysis

沈阳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民用航空港、铁路编组站,最高等级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具有较强的吸纳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对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沈阳为核心,由八城市组成的沈阳经济区于2010年批准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带动全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发展的增长极。


2.1.2完备的装备制造产业基础


沈阳是我国建立最早的以装备制造业为特色的老工业基地城市,目前已形成了以装备为主、基础雄厚、门类齐全、配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全国165个工业门类中,沈阳有142个,具有生产制造90大类、1000余个系列产品的能力,并形成了机械装备、汽车、医药化工、IT 产品、航空航天器等优势产业,其中,现代装备制造、航空业在国内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型盾构机等重大装备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具备了一批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旗舰型项目。


2.1.3 不断成长的经济总量规模


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沈阳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2015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7280.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885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3.67万元。

 

 

图4:沈阳市2005-2014年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演进

Fig.4 Shenyang evolution of m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icators in 2005-2015


2.1.4 良好的创新型城市空间载体

近年来,沈阳按照做优发展空间、做大中心城市、做强县域经济的总体要求,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体系。“东汽、西重、南高、北农、中金融”五大产业发展空间的格局基本形成,金廊、金融街、首府新区、铁西金谷等空间平台建设不断推进,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布局体系逐渐健全。


同时,沈阳兼顾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已形成中德、中法、中韩、中新等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全域枢纽体系不断完善,保税物流园区建设加快,转型发展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 的“起翘”在铁西宝马汽车产业集群、浑南大学科技城、欧盟经济区等功能板块已经显现。

图5:沈阳市产业空间布局

Fig.5 Shenyang industrial spatial layout


沈阳拥有我国最高水平的装备制造领域专家团队和研究基地,是国家高新技术创新的重要高地。到2015年末,沈阳全市拥有市及市以上独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07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237个(其中国家级14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88个(其中国家级16个),初步建立起以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和以旗舰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图6:沈阳市科研机构空间分布图

Fig.6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shenyang space distribution


2.2 沈阳城市创新发展面临挑战

2.2.1产业功能外溢产生的空间离散


以财税分权为基础,以各类开发区为载体,以政府-企业发展共同体为驱动,沈阳市工业与居住功能的外溢在过去10年快速推进,通过级差地租置换实现了城市核心区的“退二进三”,拉开了城市框架,拓展了发展空间,丰富了城市功能。但部分新功能区空间蔓延、散布、交错和板块式推进的土地利用演进同时存在,形成了空间离散的发展状态,公共服务、综合交通、市政设施、绿化景观等支撑体系跟进相对滞后,造成了产城分离、钟摆交通、城乡交错、生态脆弱等棘手问题,亟待进行城市修补与城市修复。

   

图7:沈阳市工业用地布局演进图

Fig.7 The land layout evolution diagram of industry in shenyang


图8:沈阳市工业用地离散度2005-2015年对比分析

Fig.8 Shenyang industrial land discrete degree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from 2005 to 2015


2.2.2 开发区单一化的功能模式面临困境


张士经济技术开发区、浑南高新区、欧盟经济区三大产业组团约占全市区工业产值的50%,但目前仍处于产业功能主导的发展状态,居住与工业二元化发展,公共服务配套严重滞后,造成了严重的“外溢回波”效应,交通、生态与社会交往成本居高不下,城市副中心建设迟缓,核心区的公共服务职能反而压力增大。

图9:沈阳市典型产业园区功能结构配比

Fig.9 The ratio of typical industrial park in shenyang function structure

图10: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发展指数 落后于经济发展指数

Fig.10 Sheny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lags behi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ex


2.2.3 劳动力资源持续供给进入瓶颈


沈阳市老年人口从2005年的102万增至2014年的157万,年均增长速度远高于人口增长速度。2014年老年人口比例达到21.5%,远高于我国14.9%的平均老年人口比例。其中,适龄劳动力人口中高素质劳动力比例仍有待提升,产业进一步升级发展面临着人才供给瓶颈,亟待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与政策导向吸引高端与专业人才。

 

图11:沈阳市人口老龄化演进曲线与2015年人口年龄构成

Fig.11 Shenyang evolution curve of an aging population and the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in 2015

图12: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素质人力资源占员工比例情况

Fig.12 Sheny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igh quality human resources employees share


2.2.4 结合高端装备的创新与服务动力不足

沈阳城市地均工业产值、R&D占GDP比例在全国横向对比中不具备优势,以金融业、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弱。沈阳市仍需要在自主品牌、知识产权、高附加值产品、核心技术、科技竞争力等方面加大投入。与发达城市的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相比,沈阳市自主创新环境仍有差距,仍处于由单一工业经济向综合型经济的演进阶段。


2.3 沈阳城市创新发展环境总结


总体而言,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沈阳市完成了“腾笼换鸟”、企业重组的转型蜕变,解决了发展空间不足,土地资源利用不佳的问题。但由于工业郊区化的速度远快于城市化的进度,动力体系与支撑体系相对滞后,造成了转型发展 “换档期”的协调性断裂与功能性缺位。沈阳市深层次的功能转型仍在继续,“拼贴与组装”的产业集聚发展正朝着“融合与协同”的产业簇群方向演进,巨大的资产存量、较完整的工业门类和深度国际合作是沈阳创新发展的基础条件。


在中国2025和工业4.0对接的历史机遇下,在国家一系列有利政策指引下,沈阳正处于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 “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历史阶段,从“制造”到“智造”的创新发展将成为沈阳引领东北振兴的核心动力。


3. 沈阳市创新发展的规划对策


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和环境资源的难以为继,沈阳市目前正面临产业转型、换挡升级的巨大挑战,同时也迎来了的国际合作、二次振兴的历史机遇,“创新驱动”将贯穿城市发展的各领域,城市的功能构成、核心动力、空间形态、市民和企业的需求等方面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城市规划将不断强化“尊重自组织、产研一体化、环境低碳化、对接国际化、服务平台化”的发展理念,促进沈阳市向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球性工业城市的路径迈进。

图13:装备“智造”引领的创新发展与规划响应模型

Fig.15 Equipped with a "smart" lead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response model


3.1 尊重自组织:借鉴莱茵模式的产业功能簇群


沈阳装备制造在全球产业体系中进一步参与分工与协作的潜力巨大,具备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基地的条件,进而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向国际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高端迈进的重要推动器。规划引导成套、链状、集群式产业优先发展。充分借鉴德国莱茵模式,尊重和发挥企业的自组织效应,以旗舰项目为触媒,布局铁西、大东、沈抚、浑南、沈水、永安、沈北七大产业簇群,培育智能制造、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以及优势产业融合等领域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新一轮产业发展周期核心动力。

图14-沈阳市创新型产业簇群规划布局

Fig.16 Shenyang innovative industry cluster planning layout


3.2 产研一体化:协同创新的生产服务网络体系


自主创新与高端服务是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的生产活动,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则是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的进步。针对沈阳市以装备制造产业为主体的特点,规划倡导整个城市甚至区域生产力要素的“大创新与大协同”,强化工业金融、制造会展、工业设计三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驱动作用,积极发挥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孵化创新作用,吸纳国际研发机构的智库作用,在空间上营造“中央智力区+环城智造圈+企业研创体”多层次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中央智力区包括东大电子科技板块、崇山路国际交流板块、首府工业设计板块和东塔动力研创板块四处生产性服务集聚区,环城制造圈主要是由三环和四环串联起来的西部中德装备园、南部大学科技城、东部欧盟经济区和北部战略新兴产业区四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企业研创体是由东软、沈阳机床、新松机器人、沈阳重工等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创新型、国际化制造业企业。

图15:沈阳市科创驱动的结构模式

Fig.15 Shenyang kechuang drive structure model


3.3 环境低碳化:低碳价值取向的绿色宜居空间


将沈阳建设为绿色低碳的现代宜居之都是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规划参考国际相关指标体系,以城市增长边界与生态红线划定为基础,从低碳交通、全域绿地、绿色能源、低碳园区、绿色建筑五个方面建构绿色发展的基本框架,并将低碳要求贯彻到规划指标体系。

表1:沈阳市低碳价值取向的规划响应框图

Tab.1 Low carbon value orientation in shenyang city planning diagram of the response


3.4 对接国际化:面向国际的服务配套设施供给

从装备“制造”到“智造”的创新与协同不是某一个企业和国家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广泛、频繁的交流与合作。沈阳作为东北的经济中心与综合枢纽,具有中德、中法、中新、中日韩、中俄六大国际对接方向,具备成为代表中国参与区域合作的事务中心,国际资金、国际技术、国际人才将在这里汇聚,与国际交流合作相匹配的商务总部、会议展览、教育培训、仓储式购物等功能将不断强化,同时为外籍人士考虑的国际社区、双语学校,包括宗教场所都应充分考虑,构建更加国际化、多元化的设施体系与文化氛围已经成为沈阳城市发展的“刚性需求”。


因此,城市规划工作必须洞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诉求与规律,系统化提供“领事功能、国际商贸、合作教育、国际社区、文化会展、主题公园”六大类配套服务供给,不断完善沈阳面向全球工业城市的服务设施配置,催化蓝海经济区向国际事务发展区转变、沈阳金融商贸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变、中德教育培训簇群向国际合作教育中心转变、浑河西部滨水区向国际化生活圈转变、国际会展中心向国际商贸物流城转变、浑河滨水生态带向国际交流活力带转变,夯实沈阳作为“一带一路”东北地区战略节点的重要地位。


图16:沈阳对接国际发展的基本态势

Fig.16 Shenyang docking basic trend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图17:沈阳市面向国际的服务配套设施供给空间响应

Fig.17 Shenyang international oriented service facilities space supply response


3.5 服务平台化:统合区域资源的创新合作平台


目前在沈阳经济区内,各城市产业要素集聚是主要特征,亟待加强网络化联系以形成整合竞争力。沈阳作为经济区内的中心城市和龙头城市,应当承担起生产组织中心和生产服务中心的职能,充分发挥核心辐射和带动作用。以沈阳为中心,建设集城镇带、经济带与交通带为一体的沈铁、沈抚、沈本、沈鞍辽、沈阜五条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带动沿线新城、新市镇发展,优化区域城镇空间和功能布局,推动经济区科技资源实现共享,促进经济区人才、研发、服务、产业等资源的融合互动,进而打造东北地区流量经济(金融、商贸、物流)中心,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沈阳都市区格局。


4. 结论


东北振兴为沈阳之责,装备制造为立市之本,创新发展为强市之机。在“工业4.0”引领的全球产业变革与我国推进“两化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快建设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地区经济结构性改革、引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以装备“智造”作为引领的沈阳创新发展之路,是推进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举措,是带动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是我国建成世界制造业强国、提升综合国力与接轨国际发展的重要战略。在这一深刻转变的过程中,城乡规划工作亟需发挥重要的协同创新与引领作用,主要结论如下:


4.1 整体观——全球视野,整合培育集群式、协同式的装备“智”造产业生命体。


统筹规划和安排以沈阳为引领的区域产业发展总体战略布局,形成“渐进式、珠链式、协同式、共生式”的区域城市产业集群,以沈大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培育装备制造业、高新科技产业与创意产业等“高、精、尖”的产业优势示范集聚区,推进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以中德、中法、中韩等国际化园区为对外开放的国际化产业空间承载区,着力提升“自主创新与高端服务”,打造高端装备研发制造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开放创新先导区等以“智”造为特色的具有高度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生命集群,实现对接全球产业发展水准的发展目标。


4.2 供给侧——因需而动,精准供给,积极响应,发挥规划引导的触媒效应。


城市规划作为一种“供给侧”的重要手段,必须尊重“需求”侧的客观情况,尊重“自组织”的发展规律。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设施供给”,从生态保护修复、绿地开敞空间等“生态环境供给”,从防灾减灾、资源保障等“生命线工程供给”,从新城有序开发、老城有机更新等“城市发展空间供给”四大方面保证各系统的精准供给,切实发挥规划引领城市转型与创新发展的公共政策职能。


4.3 平台型——整合资源,多元联动,政策引领创新软环境良性发展。


作为公共政策属性突出的重要发展手段,规划应当以整个沈阳经济区甚至东北地区的“平台经济”为依托打造具有先驱导向性的“政策平台”;打造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高端工程化研究到产业全链条、贯通式的“技术平台”;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双创平台”,形成“政、产、学、研、创”五位一体的创新发展环境,从而推动沈阳迈入“智”造时代的新征程。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16.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iterature research ,Xi jinping roundup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 Beijing: The central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2016. 注:自行翻译.

2. 沈阳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from 2010 to 2020 in shenyang, shenyang municipal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注:自行翻译.

3. [美]阿伦•拉奥、皮埃罗•斯加鲁菲.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America] Arun Rao , Piero Scarruffi .Silicon valley BaiNianShi: gre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 [M]. Beijing: people's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shing house, 2014. 注:自行翻译.

4. 张凤,马欢. 基于创新空间理论的高新区创新发展策略[J].上海城市规划,2016(02):43-48.  

Feng Xing ,Ma Huan.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igh-tech Zone d on Innovation Space Theory[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 2016(02):43-48.

5. 任致远,新常态下城市转型发展的几点认识[J].上海城市规划,2016(02):55-58.                     Ren Zhiyuan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under New Normal[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 2016(02):55-58.

6. 樊杰,郭锐,陈东.基于五个创新发展理念对“十三五”空间规划重点提取的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6(02):10-18.

Fan Jie,Guo Rui,Chen Dong. The Implications of Fiv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on the Main Orientation of Spatial Planning in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J].Urban Planning Forum, 2016(02):10-18.

7. 陈家祥,南京高新区转型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2(02):67-72.            Chen Jiaxiang.The qu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ransition development of Nanjing high-tech zone[J]. Modern Urban Research, 2012(02):67-72.

8. 郭琪,陈阳,章晶. 转型发展背景下工业园区存量型规划探索——以景德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3(05):22-26.

Guo Qi, Chen Yang, Zhang Jing.  Built-up Industrial Park Planning In Transitional Period: Jingdezhen Case[J].Planners, 2013(05):22-26.

9. 杨浩,张京祥.城市开发区空间转型背景下的更新规划探索[J],2013(01):14-19.

Yang Hao,Zhang Jingxiang. Development zone regeneration planning with spatial transition[J].Planners, 2013(01):14-19.

10. 张毅,“四态合一”理念指导下的成眉新兴产业战略功能区(新津部分)城市设计[J].规划师,2013(S1)78-82.

Zhang Yi .Urban design research in Chengmei emerging industry park(Xinjinpark)  with”commerce,from,cultyre and ecology in one” theory[J].Planners, 2013(S1)78-82.

11. 程慧,刘玉亭,何深静.开发区导向的中国特色“边缘城市”的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12(06):51-55.

CHENG Hui,LIU Yuting,HE Shenjing .From develop zones to “edge city”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J].Urban Planning Forum, 2012(06):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