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生融合”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生态空间规划 ——以沈阳市西北绿楔为例

王娜 张年国 王阳 钱振水 


城市规划增刊


摘要:文从对“三生空间”的概念解析入手,通过对城市边缘区绿色生态空间的保护困境和原因分析,提出创新规划理念、转变发展思路和注重规划实施三个方面的规划对策。并以沈阳市西北绿楔为例,从生态格局控制、生产空间发展、生活空间建设等方面探讨城市边缘区绿色生态空间的规划要点,提出实施生态格局控制、发展绿色经济、控制建设容量、生态项目策划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实现城市边缘区绿色生态空间内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融合;城市边缘区;绿色生态空间;绿楔




  城市边缘区是城镇化最敏感、变化最大、最迅速的地区,位于城市边缘区的绿色生态空间对于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最重要、也最容易被蚕食殆尽。新时期加强对城市“三生”空间融合研究,尤其是处理好城市边缘区绿色生态空间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其生态核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城市边缘区“三生”空间界定

1.1 “三生”空间


  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目前对“三生空间”的用地类别界定、空间边界划分等尚未形成统一标准[1-3]。本文的生产空间指农业生产用地,生活空间指承载居住功能的城乡建设用地,生态空间包括各类保护区和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绿地。


1.2 城市边缘区


  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路易斯( L. Louis)在1936年研究柏林城市地域结构时最早提出了城市边缘区的概念。1968年普莱耳( R. G. Pryor)对城市边缘区的给出了比较权威、确切的定义:“是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 它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外围几乎没有城市居民住宅、非农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 兼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 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4]。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城市边缘区是指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5]。1975年洛斯乌姆(L.H.Russwurm)提出了现代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分为城市核心区、城市外围区和城市影响区三个层次[6],明确了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关系(图1),被绝大多数学者接受和认可。

图1.洛斯乌姆的城市边缘区范围界定

Fig.1 Scope of urban fringe of L.H.Russwurm

资料来源:顾朝林.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5-48:9-10


1.3 城市边缘区绿色生态空间类型


  城市边缘区绿色生态空间指由农田、水体、林地、道路绿地以及各种保护区等要素构成,对生态环境、城市景观和居民生活具有积极、重要影响作用的立体化复合生态系统空间,是在城镇化过程中,由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镇化共同作用形成的,因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组合和发展条件而具有绿环、绿楔、绿廊、绿块等多种空间类型(图2),楔形绿地是国内外大城市普遍采用的生态格局布局模式。

图2 城市边缘区绿色生态空间类型

Fig. 2 Types of green space in urban fringe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2城市边缘区绿色生态空间发展与保护困境

2.1城市产业转移侵占现象严重,现代农业发展不足


  由于城市建设用地蔓延和扩张产生的巨大现实利益所驱动,加上规划的刚性不强,导致了生态绿楔被侵占的现象时有发生。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和梯度转移,城市的部分夕阳产业、淘汰产业,特别是那些高污染产业往往首选向城市边缘区转移,造成了城市边缘区绿色生态空间被不断蚕食。同时,绝大多数城市在对边缘区生态空间保护时,由于引导政策不明朗、开发路径不清晰,也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导致了很多城市边缘区仍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空间,没能发挥独特的生态与资源优势、实现与城市功能的衔接,农民的生活与经济收入也没有得到改善。


2.2环境亟待改善,农村传统风貌逐步被城市景观取代


  城市边缘区的绿色生态空间往往被划入限制建设区甚至禁止建设区,内部村屯整治受限,存在大量环境脏乱差的棚户区,各类服务设施落后简陋,亟待改善。同时,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建成区土地利用日趋紧张,周围可建设用地开始短缺,城市边缘区绿色生态空间被“蚕食”的现象日趋严重,市郊尤其是乡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本浓厚乡土气息、充满活力的乡村及其特色景观逐渐消失,逐步被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观所取代。


2.3生态空间保护被动,生态功能单一


  目前绝大多数城市的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多停留在对边界进行控制,而对内部的具体生态功能建设缺少进一步的研究和具体落实。同时,由于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不协调,也导致了城乡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缺乏统一的控制体系和标准,形成了城市建成区以外以土地利用规划为主进行规模控制,而忽略了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同时,目前大城市边缘区规划控制的绿楔多以季节性的农用地为主,以规模化林地等立体式绿色植被形式存在的较少,导致了生态空间功能相对单一,降低了生态功能的发挥。


3 城市边缘区绿色生态空间保护规划对策


  我国进入了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全新发展阶段,创新城市规划理念、发展思路和规划实施,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是保护城市绿色生态空间的有效措施。


3.1创新规划理念——由侧重城市到全面统筹


  以往的城市规划侧重于城市发展建设,对城市边缘区绿色生态空间的关注不足,城市边缘区绿色生态空间因城镇空间快速拓展而不断遭到破坏。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城市规划由扩张性规划逐步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理念转变,大城市边缘区的绿色生态空间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规划应当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市建设发展与生态保护,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等,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合理确定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实现生态发展与城镇发展融合。


3.2创新发展思路——由消极控制到保护发展


  由于生态绿色空间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导致了生态绿楔往往处于为控制而控制、为保留而保留的消极状态,最终陷入了土地利用粗放、农村居民点整治困难、环境质量下降的怪圈。借鉴国内外经验,大城市楔形绿地空间发展的高级阶段不是单纯的生态隔离,而是在优先保障其生态功能前提下,由消极控制走向积极主动发展,实现对绿色生态空间的保护性发展。在保留生态核心功能的同时,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植入景观、旅游、休闲、会议、教育等新功能和业态,走边发展边保护的道路,提升生态功能和地区活力,提升环境品质,加强绿色生态空间的生态、生活服务等综合功能(图3)。

图3 发展思路转变示意图

Fig. 3 Sketch of development ideal

资料来源:沈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沈阳市于洪区西北楔发展规划.2014


3.3创新规划实施——由规划控制到项目策划


  “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是以往城市规划因为缺乏可实施性给人留下的印象,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应当从原来的注重规划研究和控制转变为兼顾规划控制和规划实施。城市边缘区绿色生态空间发展规划应当以保护与发挥绿色生态空间的生态功能为核心目标,优先划定绿线、蓝线等各类生态控制线,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和建设容量,在前期研究、规划编制、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引入主动项目策划,引导生态建设、村庄整治和部分产业项目布局,从自上而下的规划控制和自下而上的项目策划两个方向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4沈阳西北绿楔规划实践

4.1沈阳西部绿楔项目


  为保护城市绿色生态空间,沈阳2013年制编制了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结合城市自然生态资源条件及城市主导风向等环境特点,提出了“三环、三带、四楔、南北绿廊”的结构性绿地布局(图4)。其中四楔既保障了城市分散组团的空间发展模式和生态安全隔离,又使得城市内部与外部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与连通。

西北绿楔位于沈阳市中心城区西北部,由沈彰高速公路、三环高速公路、沈山铁路和四环快速路围合而成(图5),总面积29.5km2,包括于洪区造化、马三家、平罗三个街道,15 个行政村和 8个自然村,人口约15000人。土地利用现状以耕地、水域和村屯用地为主,其中基本农田1410.7 ha,村庄建设用地492.6 ha,林地和草地仅有61 ha,城市建设用地23.4 ha。


图4. 沈阳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结构图

Fig. 4 Structure of green space system in Shenyang City

资料来源:沈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沈阳市城市结构性绿地控制规划.2012

图5 沈阳西北楔用地现状图

Fig. 5 Land use of the northwestgreen wedge of Shenyang

资料来源:沈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沈阳市于洪区西北楔发展规划.2014



4.2 沈阳西北绿楔发展规划要点

4.2.1生态格局控制,保证生态优先


  充分利用规划范围内“一湖三河”良好的水系基础,重点向北扩大丁香湖水面,扩展亲水用地面积,做到城水有机融合。规划形成“一廊、两带、三水、五组团”的生态格局控制,保证生态功能形成和充分发挥。一廊即西北楔保留的通风廊道,两带即南北两条防护林带,三水为蒲河、小南河、六零灌渠三条水系,四组团为充分结合现状及京沈高铁预选线位规划布局的五个特色风情小镇。

规划沿沈彰高速公路和沈山铁路的通风廊道规划布置500m宽混交密植林防护带,形成风廊为城市输送新鲜空气、促进城市污染扩散;其他区域以农田、水域和人工景观为主,控制开敞空间,不宜进行大面积育林;区域内生态建设用地及开敞空间面积之和不低于总规划范围的四分之三。

图6 沈阳西北楔生态格局控制图

Fig. 6 Structure of the ecological pattern in the northwestgreen wedge of Shenyang

资料来源:沈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沈阳市于洪区西北楔发展规划.2014


4.2.2发展绿色经济,培育特色产业


  规划结合区域发展的优势特点,将西北楔定位为沈阳市重要的生态通风绿廊、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基地,兼有体验农业、休闲度假、生态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沈阳结构性绿楔“升级版示范区”和极具竞争力的特色小镇群落与文创农业园。


  优先考虑规划范围内就地解决村民回迁安置问题;各个功能组团采用特色风情小镇模式进行整体开发建设,培养特色产业;非建设用地与建设用地形成功能互动,与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规划将五个风情小镇外的非建设用地分为三大功能区,一是基地南北两侧的防500m宽的防护林带功能区,二是以后丁香湖、蒲河以及六零灌渠等串联构成的带状郊野公园和主题乐园,三是重点发展“五朵金花”(郁金香庄园、薰衣草庄园、玫瑰庄园、菊花庄园和丁香庄园)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文创农业主要建设多类型、多层次的绿色生态农业园区。以 “五朵金花”主题,打造集现代农业示范,农业会议会展,科普教育、清洁能源示范,农业旅游于一体的高端生态农业区域。带状郊野公园依托蒲河和丁香湖优美的自然水系资源,加强湿地生态休闲的深度开发,打造湿地观景、鸟花园等以湿地环境和水禽景观为特色的郊野公园。

图7 沈阳西北楔绿色经济发展引导图

Fig.7Development guideof the green economic in the northwestgreen wedge of Shenyang

资料来源:沈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沈阳市于洪区西北楔发展规划.2014


4.2.3控制建设容量,化整为零组团式开发


  楔形绿地内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结合基本农田及耕地的保护,在不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情况下,对现有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对现有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关系(图8)。整个规划区域采用“低密度、高绿化”模式建设,建设项目绿化率不得低于40%,建筑高度不得突破20m(局部标志性节点除外),提高建设项目的绿化水平。


  在“国有建设用地拆一建一、集体建设用地拆二建一”的原则基础上,用于集中开发建设的净用地量不突破现状城镇及村屯建设总量。尽量在原有村屯及建设用地基础上进行城市更新,不占或少占用耕地,近期建设项目不涉及基本农田调整。采用“化整为零”组团式布局模式,考虑基础设施供给经济性,每个特色小镇规模控制为1km2左右。

图8 沈阳西北楔用地规划图

Fig. 8 Land planning of the northwestgreen wedge of Shenyang

资料来源:沈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沈阳市于洪区西北楔发展规划.2014


4.2.4生态项目策划,有序推进开发


  为保证规划方案得以实施,规划在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为沈阳市西北楔进行了生态项目策划,根据五个风情小镇的发展基础、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分别提出了适宜其发展的生态项目策划方案,并根据特色予以冠名:依托蒲河自然景观资源的蒲河会议小镇,改造后回迁的明星宜居小镇,丁香湖环绕的小岛丁香欧风小镇,以满清文化为特色的永安满清小镇,以湿地生态景观为依托的蒲河湿地小镇。为有效引导其开发建设,规划制定了科学合理时空顺序引导其进行时序开发(图9)。未来开发建设后的沈阳西北绿楔,将是集一站式休闲、度假、会议、文化、庆典等功能于一体新兴城市功能区,是沈阳市乃至全国城市边缘区绿色生态空间未来建设发展的典范。

图9 沈阳市西北绿楔开发时序示意图

Fig. 9 Development orderof the northwestgreen wedge of Shenyang

资料来源:沈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沈阳市于洪区西北楔发展规划.2014


5结语


  不同城市发展阶段决定了城市边缘区绿色生态空间的保护程度和发展理念存在差异。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城市边缘区绿色生态空间的多样性、多层次、全方位保护对于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发挥生态效益显得尤为重要。在保障其生态核心功能的前提下,变消极控制为保护式发展,通过加强生态格局控制、发展绿色经济,控制建设容量和生态项目策划等方式,通过植入新功能,提升地区活力和环境品质,将有利于发挥绿色生态空间的综合功能,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世发,黄宏源,蔡玉梅,念沛豪. 基于三生功能优化的国土空间综合分区理论框架[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27(11):31-34.

MAShifa, HUANGHongyuan, CAIYumei, NIAN Pei Hao. Theoretical work withregard to comprehensive sub-areas of China's land spaces d onthe functional optimization of production, life and ecology[J]. NaturalResource Economics of China, 2014,27(11):31-34.


2. 张红旗,许尔琪,朱会义. 中国“三生用地”分类及其空间格局[J]. 资源科学,2015,07:1332-1338.

ZHANGHongqi, XUErqi, ZHUHuiyi. An ecological-living-industrial l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China[J]. Resources Science Chinese, 2015,07:1332-1338.


3. 陶慧,刘家明,罗奎,朱鹤. 基于三生空间理念的旅游城镇化地区空间分区研究——以马洋溪生态旅游区为例[J]. 人文地理,2016,02:153-160.

TAOHui, LIUJiaming, RONG Kui, Zhu He. The study of spatial division of tourism urbanization area d onthe conception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a case study of mayangxi ecotourismarea[J]. Human Geography, 2016,02:153-160.


4. 张建明,许学强. 城乡边缘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人文地理,1997,03:9-12+37.

ZHANGJianming, XUXueqiang. Review and perspective of the studies on rural-urban fringe[J].Human Geography, 1997,03:9-12+37.


5. 孙洋,严文复. 中国城市边缘区发展现状及对策[J].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4,01:68-71.

SUN Yang, YANWenfu. Development present status and strategy of urban fringe area in China[J].Journal of Tianjin Institute of Urban Construction, 2004,01:68-71.


6. 顾朝林.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5-48:9-10

GU Chaolin, Chen Tian.Study on Urban Fringe Areas ofChinese Metropolises[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5.5-48:9-10


7. 沈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沈阳市于洪区西北楔发展规划.2014

Shenyang urban Planning  Design&Research Institute. Plan of Northwest green wedgeofYuhong in Shenyang.2014


8. 沈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沈阳市城市结构性绿地控制规划.2012 Shenyang urban Planning  Design&Research Institute.Shenyang urban structural green space control planning.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