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棚户区改造规划中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
编制部门: 编制人员: 编制时间:2017-04-26 10:13:52 点击:2475
1 引言

老棚户区往往承载着此座城市最厚重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所以在棚户区改造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造文化厚重、舒适宜居、时尚先进的新型城区,让城市“留住乡愁”,记住历史,传承文化。本文针对沈阳市棚户区改造过程中不同类别和性质的历史文化元素,探索在棚户区改造规划过程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策略与措施,让棚户区散发新活力。

2   历史文化资源在棚改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2.1提升区域土地价值的重要因素

城市区域土地价值是指土地在权属转移及其收益分配中的价值形式及其量化表现,土地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地价值。棚户区所处之地一般为城市老城区老中心,区域位置优越,导致土地投资价值和升值潜力巨大。在城镇化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土地的价值不仅仅来自区位、公共服务设施等条件,土地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一个衡量土地价值的重要指标,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充分挖掘、利用地块内的历史文化底蕴,给后续的土地开发带来文化策划方面的优势。

2.2 创造良好景观风貌的原始要素     

城市的景观风貌不仅仅是指公园、游园、绿化水系等令人赏心悦目的硬质景观,还应该具有发人深省的历史文化底蕴。棚户区改造作为城市更新的过程,不仅是对城市建筑、公共设施的改造,更是一种空间环境的整体提升,通过将城市的历史传统、地区文化、民风民俗、市民风范与城市建筑、城市标志、城市特色等要素相结合,可以增加城市景观特色、丰富城市景观元素。例如沈阳罗士圈地区,位于浑河北岸,属于河滩地,占地16万平方米,已有近200年历史,最早只有8户人家,原盛京八景之一的浑河晚渡就坐落在这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10多万平方米的河滩地上,从“老八户”发展至今,已有1832户居民,近5000人在此居住,而且拆迁居民80%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然而,经历了棚户区改造的罗士圈也经历了一个华丽的转身。现在的罗士圈已经成为沈阳市民夏天夜晚休闲的一个好去处,幽静的廊道两侧种植了各式各样的绿树鲜花,晚风徐来,空气中夹杂着河水的湿气和树木花草的芳香。这个生态公园还有观景舫、古亭鸣钟,最重要的是浑河渡口都已经建起来了,浑河晚渡的景观又可以看了,浑河晚渡的景观重现在罗士圈。(图1,图2)


2.3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条件

城市的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积极价值取向和优良品质的体现,也是城市发展的根源与动力,是城市文化深刻的体现。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城市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城市形象、推动城市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内在动力。棚改建设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了区域的空间环境与区域价值,有了质的飞跃,而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属于城市的无形资产,是城市内涵中非常独特的部分,这种无形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棚改工程后加以展现和发扬光大,能够有效地激励市民的思想和行为,并对城市以及城市居民产生根本和长远的影响。

3   沈阳棚改规划中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3.1对于不可移动历史文物的保护

所谓不可移动文物,指的是历史遗迹、名人故居以及具备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楼堂馆所等建筑或设施。沈阳棚改工程对于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原则基本上是以原址保护为主。在棚户区改造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调研棚户区改造区域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种类,并进行分级分类,按照国家标准规范和实际需求设计出有效可行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方案。在改造过程中应避免对周边文物和文化设施的影响,对其的观赏视线、观赏路线和景观环境等不应产生不利的影响,改造中应充分考虑改造过后市民参观游览的路线以及疏散问题,应尽可能的方便市民进行文化的参观与交流。对于重要的历史建筑,应该采用加固修缮和原址保护措施,加固和维修不能破坏其风貌,不能损坏原有构建,要力争原汁原味。可以利用历史建筑改造周边环境成为小公园,历史建筑在其中保护起来,适时免费开放给公众参观。原址保护的建筑,可以配备完善的简介、图片展墙(馆)等,让埋藏在棚户区中的历史重新散发活力。例如沈阳市的北市场,北市场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北部,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非常繁华,曾与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上海城隍庙齐名。但此后多年,北市场逐渐衰落,直至成为沈阳市区最后的棚户区之一。夹在高楼大厦当中的北市场,是沈阳一道尴尬的“风景”。2012年起,北市场棚户区改造全面启动,主题为“打造北市场文化商贸特色街区,展现城市记忆新形象”。对于老北市场的不可移动历史文物的保护,沈阳市也做了相应的工作,原址修复了皇寺、锡伯族家庙、太平寺、满洲省委旧址等古迹,立足于传承皇寺、锡伯族家庙文化遗产,(图3,图4,图5,图6)延续老北市传统文化,升华并恢复老北市传统风貌建筑及文化活动。

3.2对于老建筑的保护

一个地区的老建筑往往是承载着几代人的生活印记和回忆,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大量拆除老建筑的工程,虽然有些老建筑并不是重要历史建筑,但是其建筑质量并没有达到拆除的破损程度,经过修葺和维护还能够达到使用的功能性,并且直接拆除既破坏了人们对于故地的记忆,也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例如老北市场的老建筑,奉天剧场、大观茶园、广生堂药铺,以及以成衣订制为主题的皇寺大院,在棚改工程中都予以了保留,并进行了修复,建筑功能得以延续,还原了老北市场传统商业街的风貌。经过维护和装饰等手段,还原老建筑的风貌,可以用作免费的公共建筑场所,或是经营类的咖啡馆,餐馆等,例如上海的田子坊,新天地等,都是对老建筑保护的好例子。在棚改中的老建筑保护要注意的是,改造的建筑环境要与保护建筑有所呼应,使环境协调统一,不然容易显得突兀和不和谐,至于新建的建筑并不一定要和老建筑的风格非常统一,只要是环境连续并和谐,新旧建筑风格的碰撞也会产生很好的视觉效果。

3.3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保护

棚户区改造工程在规划阶段要充分了解和尊重改造区域内的传统文化精神即是民风民俗,民风民俗是一个城市或地区活的文化符号和历史标本。保护好与民风民俗活动相关的老建筑、老设施,利用这些建筑和设施,运用市场营销商业运营等经济手段,修建民俗一条街,传统商业街等文化休闲场所,使民俗文化产品商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让市场刺激民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营造让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互相碰撞相互推动发展的硬件设施,如可以开发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游乐园、咖啡馆、餐厅等,在衣食住行中让古老的历史文化持久传承。在传统文化保护上老北市场的棚改工程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依托占地近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的北市商城,将其规划改造集休闲娱乐、美食餐饮、古玩字画、花鸟鱼虫及民间工艺为一体的具有浓厚地域传统特色的民俗特色商业。老北市原有的人民电影院、群众电影院、大观茶园、跤场等传统项目将得到发掘恢复和保护,以皇寺庙会为依托,建成集娱乐、购物、民俗等形式为一体的民俗特色街区,说书、唱戏、二人转等北市风情将重新上演。老字号招牌、老沈阳著名小吃、茶馆、大戏院、老电影院、民国街景这些老北市的民俗元素也是原汁原味地呈现。(图7,图8)



4   沈阳棚改规划中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

4.1 新旧共生,保护与开发并举,利用开发促进传承,利用文化提升价值

将历史文化资源融入规划设计的全过程,将城市空间与传统文化精神相结合,严格控制历史文物古迹保护范围,保护历史建筑,复建重点建筑以及老建筑群,打造历史街区。在棚户区的改造中串联起零星的历史建筑、保留老建筑,构建历史文化建筑空间,并加以统一开发,利用历史文化提升区域价值,使该区域历史文物处处景点相连,片片相串,块块呼应,延续历史文脉。

4.2 传统文化精神的提炼与延续

通过对城市历史文化精髓提炼,在历史文化建筑集群的基础上导入新时代精神内涵,使现代城市与历史文化达到最佳的契合点。历史的提炼和延续,行为文化层塑造,在城市历史文化物质的基础上提炼骨髓,深度挖掘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进一步增强文化功能的核心影响力。

4.3 营造全民参与的历史文化传承局面

在规划阶段,就应该充分考虑棚户区改造后的运营和使用方式,让历史文化在新的建筑实体上发光发热,文化配套项目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得到更好的发展。政府要参与到棚户区改造规划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去,指导和监督各方履行职责,让老百姓在棚户区改造中既要有看得见的实惠,也要有看不见的熏陶。要监督建设方充分保障历史文化保护资金,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设计方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标准,绘制出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蓝图,施工方要按图施工,保障材料和施工质量,确保棚户区改造项目质量可靠。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建立以自愿者为主体,家家户户都能参与其中的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组织。要为文化活动规划舞台、规划出路,配套规划老年人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文化公益组织办公场所、文化演出舞台、历史展览场所等一系列历史文化平台,让群众找到归宿感、有地方“念旧”、有空间创新。

5 总结

城市棚户区改造既需要破旧立新,也要历史传承。棚户区改造规划者在规划之初就要全面统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案与措施,不论是从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要对历史文化予以充分的关注和思考,这样才可以让老艺术、老产品焕发新活力。

 

参考文献:

[1] 阳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M].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23-27.

[2] 张平宇.城市再生:我国新型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城市规划,2004.28(4):25-30

[3] 张子彬.如何抓好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5(09).

[4] 苏巴提·阿合买提.乌鲁木齐市棚户区居民住房保障问题浅析[J].今日中国论坛,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