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修补理念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式探索 ——以铁西区卫工明渠沿线规划与实践为例


张晓云  范婷婷  殷健  李晓

《城市规划》2016增刊1



摘要:工业遗产既是一个城市文脉的延续,也是城市重要的空间存量资源。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工业遗产,在精神传承的基础上,助推城市进一步发展是当今许多城市研究的课题。本文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中融入城市修补的规划理念,提倡文脉修复,历史传承;织补城市,活力再造。结合沈阳市铁西区卫工明渠沿线工业遗产总体与典型案例保护利用的实践,提出在文脉修复整体保护思路下,通过对城市功能、人群以及特色空间的织补实现城市更新。最后总结了沈阳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城市修补;工业遗产;铁西城区



ZHANG Xiaoyun, FAN Tingting, YIN Jian, LI Xiao


Abstract: Industrial heritage is not only a continuation of the urban context, but also a kind of important city spatial memory resources. How to protect and make good us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he spirit of tradition and to facilita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s a popular urban research topic recentl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using d on the concept of urban repairing. The authors advocate repairing urban history context and reconstructing the urban space to vitalize the urban economy and society. Combining with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practice and typical cases in the area of Shenyang WeiGong Open-cut Drai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lanners how to realize urban regeneration by supplementing urban function, human resources and unique feature space. In the end, the authors summarize the Shenyang's experience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and give advices on the policy making at the next step.


Key Words: Urban Repairing; Industrial Heritage; Old Tiexi District




1.面向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城市修补内涵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城市工作,必须“提倡城市修补,塑造城市特色风貌”。修补,即修复补充,是指针对城市建成区进行局部改造完善,实现内涵提升。“修”与“补”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作用于城市更新过程中。工业遗产作为城市中重要文化资源和空间存量,成为了城市修补的关键触媒点。“修”要实现文脉修复、历史传承。工业遗产见证了一个城市工业文明和工业技术手段的发展,承载了工人的精神情感,是城市风貌的重要体现。保护城市工业遗产既是延续城市文化,也是城市政府和市民共同的责任与诉求。“补”要实现城市织补、活力再造。结合城市未来发展需求,通过市场这无形的抓手,在新时期赋予遗产和城市新的生命力。


2.卫工明渠沿线的发展与改造背景

2.1铁西城区发展背景


  沈阳市铁西区总面积488km²,由铁西城区(老工业区)和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铁西新区)两大部分组成。铁西城区总面积40km²,始建于20世纪初,曾是我国重要的军事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在近百年的工业发展史中,留下了丰厚的工业遗产。2002年,铁西区实施“东搬西建”的改造策略,将原铁西城区的工业企业搬迁至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不仅盘活了城区用地,同时利用土地的级差地租促进实现了企业重组和产业振兴。但快速的功能置换也造成了铁西城区服务能级较低、配套不足、城区活力和特色减弱等问题。在国家实施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背景下,铁西城区必须提升文化与功能内涵,实现城市进一步发展。


  2013年铁西区组织编制了《铁西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通过城区存量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打造集会展、旅游、品牌发布、创意设计、产品交易等功能为主导的工业博览中心,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由城市更新走向转型升级。在这个发展思路指导下,铁西区对城区现存16个厂区的工业遗产进行了摸底调查,并进一步对调查名单进行筛选,结合铁西自身特点建立了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对遗产进行综合评估,为规划管理与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依据。


2.2卫工明渠沿线空间特征分析


  卫工明渠沿线(图1)是铁西城区最具代表性区域,城区现有1.9km²工业遗产存量用地主要集中于此。这一区域遵循《雅典宪章》功能分区的思想规划建设,以道路方格网划分街廓,按照“南宅北厂”的方式布局功能分区。厂区采用“人货分离”的运输体系,通过“铁路专线”串起完备工业链条。留存的工业厂房集中成片,并依照工业化生产方式与生产工艺流程布局组织,这在我国也非常少见。在遗产类型上除了工业厂房,还有与之配套的工人村、文化宫、劳动公园、市政设施等。生态环境方面,卫工明渠是铁西区唯一一条水系资源,原是老工业区的市政排污渠道,经过近年来的改造与分层处理,已成为铁西城区景观环境最好的区域。卫工明渠沿线良好的城市区位与独特的文化价值必然引起土地的增值,如何实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发展需求的和谐统一成为了规划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卫工明渠沿线工业遗产分布

Fig.1 Industrial heritage distribution along the Weigong Open-cut Drain



3.基于城市修补的卫工明渠沿线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3.1文脉修复下的整体保护思路


  以工业遗产存量更新为主体,以卫工明渠为纽带,以文化传承为核心,结合产业转型发展需求,发挥聚集效应,打造工业文化长廊,变“锈带”为“秀带”。


  功能方面,基于铁西城区发展需求,通过新老区产业对接,植入文化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公共中心,带动产业转型与整体技术创新;人群构成方面,结合工业遗产改造,引入高素质年轻创业人群,建设青创基地,推动地区创新发展,带动地区活力;特色空间方面,延续铁西城区道路、铁路空间机理,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全方位改善卫工明渠生态景观环境,推动旅游产业和居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带动铁西城区的全面复兴。把卫工明渠工业文化长廊建设成为成为铁西乃至沈阳转型发展的“新天地”。


3.2城市织补下的调整更新策略

3.2.1功能再生,编织服务网络


  铁西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以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制造业为支撑,自2008年以来,铁西城区的经济增长便陷入停滞,一方面原因是靠房地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难以为继,铁西城区固定资产投资率达到了120%,构成主要以房地产为主,并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但投资效率却在2012年之后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说明以土地级差为杠杆的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减弱,难以为铁西城区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另一方面是新老区发展缺乏互动,老区在改造过程中没有形成技术和服务高地,从就业人员构成可以看出,铁西城区的就业人口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人数超过50%。但从事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会展、咨询、信息服务、科技研发、创意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却不足5%,并未形成为新区产业提供高水平服务支撑的能力。从铁西城区目前的发展现状出发,在分析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业、现代建筑产业、化工医药、汽车制造四大核心产业价值链分析基础上,结合老城区特色资源,提出铁西城区重点发展高端服务、科技创新、创意文化等新兴产业的定位。融合现代城市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实现老城核心产业服务与新城产业发展的合理对接,为新型要素集聚创造空间条件。


  在生活性服务设施方面,自2002年以来,铁西城区更新工业用地总量约9.1km²,其中更新为居住用地7.1km²,占总比78%;更新为商业商务用地约1.8km²,占总比19.7%;更新为市政及绿化用地0.2km²,占总比2.3%。居住用地增长过快,加大各类基础和服务设施的供给压力,城区宜居性下降。规划以社区为单元,从教育、医疗、交通、环境、体育等方面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综合评价(图2),等级越高代表公共服务设施越完善。分析结果表明铁西城区卫工明渠以西服务设施条件较差,因此规划利用工业遗产,以政府为主导,植入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功能,全面改善卫工明渠以西生活性服务设施的布局缺位。


图2:基于社区现状的公共服务设施评价

Fig.2 Situation assessment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of community 



3.2.2激发活力,补充创业人群


  沈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铁西城区年龄结构中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12.4%,未来10-15年,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需要通过规划引导年轻就业人口“入住铁西”,稀释“老龄化”程度,提高地区的活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201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中提出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发展重点,成为8个国家级全面创新改革的试点,为铁西城区打造创业基地提供了发展契机。城区人口受教育程度平均水平高,接受过职业培训人数绝对值大,有条件成为全市人才高地。因此,规划利用工业遗产独特的空间和历史、文化价值,打造容纳创意产业的空间载体,结合沈阳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对众创空间进行引导,建设沈阳青创试点,织补铁西城区的创业人群,提高地区发展活力。


3.2.3特色塑造,织补城市肌理


  城市肌理是城市空间的基本特质。随着铁西城区发展,原有的道路肌理、铁路专用线、排水沟渠等面临被割裂和破坏的威胁,亟需结合原有系统性对其功能进行完善。

  公共交通方面,目前铁西城区现有轨道交通为地铁1号线,近期将建设9号线、5号线和7号线形成“三横一纵”的线网结构。结合城区未来发展需求规划在纵向上增加卫工明渠沿线轨道交通单轨3号线,使铁西城区轨道交通布局呈“网”(图3)。在道路系统方面,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滨水空间相结合,进行“机非分离”,拓宽原滨水步行道,改机动车双向通行为单向,减少机动车通行(图4)。



图3:卫工明渠沿线轨道交通规划

Fig.3 Transit plan along the Weigong Open-cut Drain



图4:卫工明渠沿线道路断面改造规划

Fig.4 Road section reconstruction plan along the Weigong Open-cut Drain



  铁路专用线方面,由于缺乏有效保护和管理,废弃的铁路专用线目前对交通和地块完整性均造成了影响,面临被拆除的危险。为完整保留引自原京奉铁路的专用线,规划结合工业遗产保护厂区,对道路红线进行了调整,并将其列为第三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


  生态环境方面,结合现状功能用地分布特点对卫工明渠进行景观改造,在北部工业遗产复兴区采取现代化景观设计,与遗产形成良好互动;在中部都市生活区,打造城市滨水休闲带,充分考虑步行道和生活便利设施的布局;在南部劳动公园,强调自然景观,形成生态植被覆盖的河岸。


4.卫工明渠沿线工业遗产典型案例实践

4.1文化延续,历史可读——沈阳铸造博物馆的改造


  铁西城区“退二进三”的过程中,大量工业企业搬迁,由于城市历史遗留债务问题严重,主要通过拆旧厂的土地收益来在新区建新厂,大量工业遗产遭到破坏。以政府和公众为主导意识开始呼吁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工业文化。当时主要是通过“博物馆”式利用对工业遗产建筑进行保留,以展示遗产文化。沈阳铸造厂即是第一个被保留下来的工业文化博物馆。沈阳铸造厂始建于1939年,其前身为日本高砂制作所,曾是亚洲最大的铸造企业。2007年,铁西区将该厂的一座生产车间保留下来,完整展现了其内部空间结构、生产工艺流程、铁路专用线、大型设备和铸件,再现了铸造厂车间工人生产时的场景。并通过材质、形态、色彩及构筑物结合一定的历史事件创造出供人驻足、停留产生情感共鸣的场所。成为凝结了铁西人共同的记忆与精神追求的“历史”空间,使城市记忆与城市文脉得以延续。


4.2服务提升,功能可补——“1905”和铁西工人村实践


(1)1905创意文化产业园

铁西1905文化创意园前身是日本住友株式会社的机加车间,始建于1937年。2012年该项目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铁西区政府将该工业厂房租赁给1905文化创意园文化公司25年,通过自主更新的方式对其功能进行置换,双方通过合同达成协议,土地产权不变(归属区国资委),该文化公司负责整个园区的建筑改造和招商运营,并可在内部进行局部加建。政府在合同中约束功能构成、商业比例(业态)、加建面积、改造形式、立面造型等。最终,该项目结合铁西区发展需求,改造为集工业博览、产品设计、个性工作室、艺术时尚、特色餐饮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园。但由于该项目主要通过功能置换完成更新,没有通过招拍挂,因此并未取得规划许可证。整个过程中,政府负责协调与扶持,在审批过程中由区政府协调规避掉相应的管理环节才得以通过消防验收并取得经营许可,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2)铁西工人村

铁西工人村总用地面积13.7hm²,两组院落围合,共32栋历史建筑。是以实现社会主义为目标,建设的一种集工人居住、生活设施于一体的复合住宅。随着城市的改造与更新,铁西工人村虽然格局犹存,但原配套齐全的设施出现老化、不完善的状况,大部分被废弃。居住在工人村的住户老龄化严重,多为退休产业工人,经济状况较差。近年来以政府为主导,对铁西工人村进行了全面的更新改造,在保护原有肌理的基础上,建设铁西生活馆,还原了铁西工人村13个家庭的生活居住场景,展出了50年代大合社和幼儿园、60年代的居委会和抗大小学,70、80年代生活设施的变化,真情实景的保留了50-90等年代的集体生活记忆。另一方面从需求出发,改善硬件基础设施、生活配套设施,增加公共活动场地。并结合铁西工人村老龄化严重的特点,对工人村住宅进行改造设计,建成了社区养老院和社区医院。


4.3活力植入、场所可塑——红梅味精厂规划方案


  红梅味精厂原为满洲农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奉天工厂,始建于1939年,曾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味精厂,2010年搬迁后红梅味精厂及其周边遗存工业建筑及构筑物约72处,基地内遗存的主要工业建筑建设年代跨越60年,遗存建筑以40年代和80年代较多。综合考虑建设年代、结构技术、艺术美学等外在因素,同时结合建筑在生产流程中所处的地位、特殊历史意义等内在因素,将72栋建筑分为保留、改建和拆除三类。


  由于红梅味精厂以小尺度建筑为主,空间变化丰富、环境宜人,结合国家和政策扶持,规划将其打造成为沈阳众创示范基地,形成一个多功能、全面性、开放式、文化气息浓厚的创新创业平台。保护厂区特有的工业生产流程的路径,组织了公共空间的序列,构建了以其代表性建构筑物和空间尺度作为精神载体的活动场所,策划了培训性、运动性和宣传性等主题活动,打造集创新创业、商务办公、铁路遗址公园等功能于一体的青创基地(图5)。最后将规划方案形成城市设计导则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使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有法可依。



5:红梅味精厂规划方案

Fig.5 functional zoning plan of Hongmei MSG Factory


5.小结


(1)发展经验与关键问题


  目前沈阳已建立了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遗产普查评价、分区保护规划、节点方案设计和地块出让带城市设计条件的编管体系。但在面向操作操作的实际工作中,仍面临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少自上而下的顶层政策设计。当前我们国家的行政审批和许可制度是“串联式”关系,如果工业遗产再利用,必然面临土地和规划两个前置审批环节的掣肘,而此两个环节不从政策上开口,项目后期的产权、验收、经营许可都将无从谈起。而沈阳目前尚没有针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出台专门政策,鼓励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二是资金平衡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沈阳市大量的工业遗产所在厂区都面临历史债务问题,都希望利用拆旧厂的土地收益来建新厂,想保留工业遗产,将会有较大阻力。第二,即使进行了再利用与功能置换,项目自身大都是长线收益型的文化项目,允许植入多少商业比例及业态如何控制,都是摆在沈阳工业遗产利用面前的核心问题。


  三是缺少针对工业遗产这种特殊类型的管理审批程序。工业遗产建筑及其建设用地的规划编制管理无法可依,。工业用地改造利用后的规划用地使用性质、工业建筑立面、高度、结构可否变动,工业遗产建筑使用功能、增建、改建的标准和比例等一系列问题仍有待明确。


(2)发展策略与建议


  一是理顺土地及权属关系。沈阳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主要通过土地出让模式进行开发,并未明确审批、产权、改造原则等核心问题。以自主更新类的工业遗产保护改造为例,可借鉴上海“三不变”的政策,建立精细化制度,从规划的供给端发力,使规划更符合实际,从而也有利于规划的最终实施。


  二是采用灵活积极的财政政策。工业遗产的转型发展,不可能都是由政府来全盘主导的“低成本”模式,例如与众创空间的结合,既需保证众创空间服务于创新创业的公益属性,又需能够吸引资本进入。如果由市场主导,就必须能够用活工业遗产,用活众创空间。积极引入PPP融资模式是未来工业遗产与众创空间结合的一个探索方向。


  三是创新规划编管模式。通过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落实,在城市的建设地块中,确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范围等控制条件,使得保护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工业遗产改造利用前可通过城市设计方案的论证等方式对街区、遗产区增建、加建、扩建的比例、规模等相关指标和改造形式、高度控制、立面处理等方面提出刚性和引导性控制要求,以此为基础理顺规划审批程序。



注释:

[1]按照国际标准,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老龄)社会。


参考文献:


[1]何智锋,华晨,黄杉,张旭峰.杭州工业用地自主更新模式及规划管理对策[J].规划师,2015 (9):33-38.

HE Zhifeng, HUA Chen, HUANG Shan,ZHANG Xufeng.Hangzhou industrial land autonomous update mode and Planning Management Strategies[J].PLANNERS, 2015(9):33-38.


[2]殷健,李晓航,李越轩. 沈阳铁西区十年回顾与反思[J].上海城市规划,2015 (5):110-115.

YIN Jian,LIXiaohang,LIYuexuan. Review and Reflection on Ten-Year Urban Development of Old Tiexi District,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J].2015(9):33-38.


[3]刘晓东,杨毅栋,舒渊等.城市工业遗产建筑保护与利用规划管理研究——以杭州为例[J].城市规划,2013 (4):81-85.

LIU Xiaodong, YANG Yidong, SHU Yuan,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urban industrialheritage buildings in planning management: a case study on the city of Hangzhou[J].City Planning Review, 2013 (4):81-85.


[4]李朴民.八大区域列入创新改革试验区[J]. 中国经贸导刊,2015(30):46-47.

LI Piaomin. Eight regions included i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pilot area[J].China Economic & Trade Herald, 2015(30):46-47.


[5]刘丽华.城市工业遗产社区保护的路径依赖及路径创新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5(11):41-46.

LIU Lihua. Research on the Path Dependence and Path Creation of

Conserv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Community[J].Urban Studies, 2015(11):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