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站城一体化的地铁沿线规划设计研究

项目承担部门: 规划一所

研究缘起:

轨道交通的大规模投入使用正引起我国诸多城市功能布局与交通体系的结构性转变,引领着新一轮城市发展转型。沈阳市未来将构建起“四横、五纵、两L、两弦线”总长度610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随着地铁一期工程运营(1、2号线)、二期工程建设(4、9、10号线)、三期工程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3、6、7号线等),沈阳市已经进入了轨道交通时代,也步入了城铁联动发展的最佳机遇期,为“优化空间发展格局,引领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契机。

根据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和沈阳市人民政府《研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周边土地规划和出让问题》等政策要求, 沈阳市迫切需要对地铁沿线土地综合开发进行引导与控制,与地铁施工设计协同开展优化规划工作, 充分回应轨道交通给城市功能提升、空间资源优化带来的积极效应。

由此,地铁沿线的规划与建设成为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热点与焦点,如何实现地铁建设与沿线土地开发的“双赢”成为沈阳市的重要课题。 

主要内容:

本研究紧紧抓住沈阳市地铁集中建设的契机,兼顾公交都市发展与土地开发利益,高度整合土地储备、地下空间、接驳设施等要素,将站城一体化方法贯穿管“宏观协调、中观优化、微观引导”三大环节,建立“分析评估-开发策划-规划设计-实施机制”的链条,优化站点周边土地利用模式,增强空间联系的高度可达性,建立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框架,激发存量土地的价值与效益。


面对问题:

1.统筹缺位——开发不同步

一方面,由于地铁线位与站点的具体方案刚刚确定,大部分控详规划方案编制时与地铁站点的结合还不够紧密,需要充分考虑地铁因素给沿线地区带来的综合增值效益,结合地铁因素优局部调整控详方案。另一方面,轨道沿线土地利用模式与轨道交通的承载力不对应,土地及物业增值效益不高,既有的土地储备、供应工作需对轨道交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作出反馈与相应调整,规划、土地、交通、地铁、城建等相关管理部门,以及管理部门与开发商之间尚未形成认识的统一平台,在地铁促进沿线城市开发的问题上没有形成合力。

2.配套缺乏——空间缺衔接

轨道沿线交通配套设施缺乏匹配与整合。从沈阳市的公交线路网、公共停车场等规划条件来看,地铁站点周边的常规公交、公共停车场、自行停租点等设施在空间上缺乏整合,尤其在新城区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不便。从地铁1、2号线规划与建设的经验来看,各类交通设施预先控制不足,相对滞后于地铁建设,尽管后续采取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仍难以应对地铁站点大规模的人流集散,尤其在早晚高峰时段和商业中心地段的地铁便利程度还远远不够。

3.人本不够——设计缺品质

围绕轨道交通站点的路网组织、步行环境欠佳,地铁沿线规划人性化考虑不足,难与地下空间的接驳考虑不足。地铁更多地作为一种交通工具而存在,而远没有融入市民日常的经济与文化生活,人性化的缺失使得沈阳地铁站点周边还没有出现发达城市的“地铁生活圈”和“地铁文化圈”。地铁1、2号线地铁站点的运行中仍然存在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距离远、过街难、景观差等窘境,若干细节问题需要在地铁后续规划与建设中解决。

研究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明确的规划要求与技术引导,在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城市功能规划缺乏与轨道系统规划和工程建设的有效衔接,造成轨道对城市总体结构引导不足,轨道站点与周边土地开发、交通接驳、空间环境、基础设施等缺乏有效的功能整合,影响了地铁综合效益的发挥。本研究以建设公交都市为契机,顺应城市进入存量开发为主的历史趋势,汲取韧性城市发展理念,建立地铁建设与城市开发互动共生与的规划设计方法,前瞻性、精细化地控制与引导沿线开发建设,促进地铁与城市开发双赢。

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

1.相关规划基础

1.1沈阳市相关规划 

1)《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2)《沈阳市轨道线网总体规划》

3)《沈阳市轨道线网近期建设规划》

4)《沈阳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5)《沈阳市综合交通规划》

6)《沈阳市停车设施布局规划》

7)《沈阳市2013-2015年土地储备地块规划》

8)《沈阳市地铁910号线沿线优化规划及站点控详》

9)《沈阳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线两侧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

10)《沈阳市地铁110号线换乘站滂江街站地区一体化设计》

1.2其他城市相关规划 

1)《北京轨道交通及沿线土地优化规划》

2)《广佛地铁佛土地沿线开发与利用研究》、

3)《广州市地铁二号线沿线土地利用规划》

4)《南宁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沿线土地资源综合开发策划研究》

5)《武汉地铁二期工程4号线沿线地区整体开发策划及重要站点地区规划设计》

6)《上海轨道交通1011号线重要站点地区城市设计》

7)《深圳市轨道二、三期站点周边影响范围区划定及土地管理政策研究》、

8)《深圳市轨道交通二期巟程地铁3号线详细规划》

9)《杭州地铁人民广场站、市民中心站、江锦路站、临平南站地区城市设计》

2. 相关数据基础

1)沈阳市地铁12号线客流

2)沈阳市地铁4910号线客流预测

3)沈阳市轨道交通线网近期建设规划客流预测方案

4)沈阳市住宅及物业价格空间抓取数据(2010-2015年)

5)沈阳市商业服务设施IPO空间抓取数据

3. 相关文献基础

1)日建设计,站城一体开发研究会编,站城一体开发——新一代公共交通指向型城市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4

2)[美]彼得·卡尔索普,未来美国大都市——生态·社区·美国梦[M],郭亮,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邵源,田锋,吕国林,张晓春,深圳市TOD规划管理与实践,城市交通2011(03).

4)杜立群,城市土地使用与交通协调发展:北京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奥森清喜,实现亚洲城市的站城一体化开发——展望城市开发联合轨道建设的未来,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305.

6)魏良臣,徐彬,高文瀚,北京新城规划中TOD模式的运用研究,城市设计研究,201205.

7)顾克东,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土地开发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4.

8) 祝春敏,张衔春,单卓然,吴必虎,新时期我国协同规划的理论体系构建,规划师,2013.

9) 何建军,郑声轩,赵艳莉.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利用规划控制要素研究[J].规划师,2008.6

10) 陈卫国.深圳轨道交通:基于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轨道交通网络覆盖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0(7).

11) 张吴,张忠国.美国阿灵顿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模式的分析与借鉴[J]. 国际城市规划,2011(26).

12) 韩永军,TOD战略下的济南市公共交通发展研究ID].济南:山东大学,2010.

13) 廖骏.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优化策略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研究方案:

1、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实践动态

1.1理论研究

TOD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理论是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关于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开发的学术观点。该理论是基于美国郊区化的深刻反思而提出,主要制定了公共交通站点周边的设计方法与原则,建构了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土地开发的两个层次空间模型。该理论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一方面倾向于从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开发的“单方向”机制建构,对二者的互相作用并没有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是基于对郊区化种种社会与环境问题的反思,带有改良主义和社会运动的色彩,TOD理论也并非超前于站城一体化的实践。

1.2实践动态

站城一体化的实践从地铁建设之处就在进行,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历程逐渐趋于成熟。尤其是东京、大阪、香港、新加坡、北京、深圳等城市针对城市自身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少的严峻挑战,大力倡导轨道交通,开展了一系列的站城一体化实践,探索出了从规划设计方法到管理模式和实施机制的完整体系,如东京六本木新城、新宿地区,新加坡乌节路地区、榜鹅地区等,都可以为本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参照系”和“可行路径”。

2、研究目标

1)促转型:引领转型,探索面向“存量时代”的规划编制与管理路径。本研究是建立在大量既有规划信息集成的基础上开展,是对既有规划编制与管理的“大整合、精细化与再提升”,由此引发从面向增量为主的“蓝图式规划”到面向存量为主的“优化型规划”深刻转变,富有前瞻性地探索了新时期规划编制与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

2)优功能:构建与站点“空间相随,功能相伴”的土地利用模式,以轨道交

通为发展触媒,促进城市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培育地铁功能圈与生活圈,有机疏解城市功能与人口,引导多中心结构形成。

3)调供给:形成“以站为核、以人为本”的公共交通供给体系,提升沈阳市公交都市建设品质及服务体验。

4)拓市场:以本研究为契机,整合土地利用、轨道交通、地下空间、换乘接驳、建筑设计等要素,加强部门联合,重点针对地铁线路和站点的“多规合一、设计集成”,为我院拓展地铁沿线规划设计与工程总包业务奠定基础。

3、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研究通过调研和阅读大量资料,梳理当今“站城一体化”的相关理论的发展情况。

2案例比较研究选定东京、大阪、新加坡、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外典型地铁城市案例式研究,总结可借鉴的经验。

3数据采集与分析对地铁沿线的土地储备、地下空间、公共服务、交通接驳等进行数据采集,并采用德尔菲法、数据拟合分析等方法进行定量化分析。

4访谈与专家咨询对沈阳市地铁建设指挥部、辽宁省交通发展集团、北京城建设计院就相关问题进行调研,并邀请知名专家进行规划咨询。

4、技术路线


5、重点内容

1)评估调研土地利用、地下空间、接驳设施等多因子要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沈阳市站城一体化的现状情况进行定量评估。

(2)规划结合沈阳市地铁与沿线开发建设实际情况,重点对中微观尺度的站城一体化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优化方法。

(3)建库初步建立沈阳市地铁及沿线城市开发的信息数据库。

 

6、创新点:

1)协同规划,统筹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两大领域。

本规划从“宏观协调、中观调整、微观控制”三个层面缝合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利用之间的条块分割,避免就地铁论地铁进行“工程式管理与设计”。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搭建起多部门、多专业、多规划、多设计的信息整合与共享机制。

2)以量定形,大数据分析指导“站城一体化”。

向多部门调研采集“地铁+”数值数据和边界数据,并网络抓取搜房网、百度地图等POI数据,结合地价、房价、潜力地块、换乘系数等数据采样分析,建立以地铁站点为核心的大数据平台,利用GIS、SPSS、SUFER和交通预测模型等技术手段,确定了城铁协同单元范围、用地功能优化方案与交通接驳设施规模。

3)结合实际,实践力行“站城一体化”方法的适用性和本土化。

尝试将TOD理论嵌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根据开发先后时序、土地储备潜力评估以及优化提升空间判断,将“站城一体化”的具体形式落实为“建成织补单元、存量更新单元、同步开发单元、新区引导单元”四种情况,实现地铁建设与土地开发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双向衔接。结合兴华街沿线地下空间与地铁一体化设计、滂江街站一体化设计、塔湾站一体化设计等进行跟踪。

4)聚类分层,形成适应沈阳的5+2规划编制方法。

对照五种模型范式:将“城铁协同单元”与沈阳市公共服务体系对应,划分为商贸中心型、综合枢纽型、邻里中心型、开放空间型、产业中心型五种功能范式模型,分类别、差异化、定量化地提出控制与引导要求,高度契合沈阳市公共服务多中心、网络化发展的实际情况。

­优化两个空间层次:针对“站城协同单元”,基于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空间结构耦合的原则提出控详调整要求,适应城市发展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综合价值增进转型;针对“站点及紧邻地块”,重点解决地铁站点与临站地块的协调问题,制定站点及临近地块开发的设计要求,促进地铁与城市环境高度融合,与其他交通方式无缝衔接,从提供交通出行工具的维度向塑造人本生活方式的维度转变。

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技术、经济指标要具有明确的可考核性):

1、建立沈阳市“站城一体化”三个空间层次的编制框架和工作方法。

2、结合具体地铁站点地区规划与设计项目,应用本研究的方法理论与策略。

3、从体制机制、制度创新、法制化建设等方面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4、发表国家重要期刊论文1篇,发表学术会议论坛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