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科技创新空间规划研究
研究范围与内容
1研究范围
研究总范围为沈阳市市区范围,以《沈阳市总体规划(2011-2020)》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为主,面积为510平方公里。
2研究对象
重点对沈阳市政策区、科技创新簇群、科技创新因子三个层次的科技创新空间进行研究。
3研究内容
首先,深入研究沈阳市科技创新空间规划的背景,包涵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区域与主体对象、研究思路与研究的方法框架、科技创新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对国内外理论与案例基础研究,包括科创空间内涵、空间类型、构成及影响因素、发展机制、发展模式研究及城市创新空间典型案例分析。
同时,深入探讨沈阳市科技创新空间的空间特征与成因研究,包涵沈阳市科技创新空间发展历程与趋势研究、现状总体空间格局研究、分类结构性分布特征研究等主要内容。从科技创新空间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综合现状发展评价两大方面对沈阳市科技创新空间的现状发展进行系统评价。
在此基础上,总结沈阳市科技创新空间发展机制与发展问题,从沈阳市科技研发与创新生产机制、科技创新资源空间配置机制、发展的外界影响因素以及沈阳市科技创新空间发展的对外作用效应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同时提出发展战略与政策瓶颈、创新空间发展机制问题及空间布局发展问题等。并总结沈阳科技创新空间的发展机遇、面临的挑战、具备优势和现状问题。
最后,提出沈阳市科技创新空间的发展策略与规划模式。包涵针对沈阳市科技创新空间的发展策略制定以及规划模式生成等内容。涵盖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发展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建设、空间结构优化模式、空间功能布局模式、空间布局引导模式等内容。

研究的方法与特色
1研究方法
(1)演绎与归纳相结合
自上而下的演绎法利用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以跨学科的视野,从多角度研究城市科技创新空间的理论体系。而自下而上的归纳法则从城市科技创新空间的实态出发,通过研究总结科技创新空间的实践经验,提取出共性特征和规划策略。
(2)数据采集与分析相结合
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采取空间耦合模型、GIS等分析技术手段,进一步论证研究科技创新空间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空间与沈阳城市空间的耦合分布特征。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学院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年鉴》以及各省市地方年鉴等资料。
(3)案例与调研相结合
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和城市进行案例分析,如国外的美国旧金山市、法国尼斯市、日本筑波市,国内的北京市、上海市、武汉市的科技创新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划策略等,进行总结梳理与系统调研。同时,与沈阳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更有针对性深入挖掘研究对象。
(4)AHP层次分析法
将城市科技创新空间分解为若干影响因素,通过分层赋值指标权重,建立城市科技创新空间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指标体系对比研究不同城市的科技创新空间的数据,提出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
2研究特色
(1)大量的数据处理工作
除了常用的科技数据,如科技投入包括人力(又包括总量、均量、质量等)、财力(包括总量、均量、R&D/GDP等)、科技产出包括新产品、专利、论文等;更多的数据工作体现在结构性数据分析上,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等活动类型数据。
(2)科技创新空间资源分布地图的制作
为了形象、直观地反映科技创新资源(及其与产业空间的关系)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项目将制作10余幅左右科技创新空间分布地图,包括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属)、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众创空间与国家级企业孵化器要素类型的空间资源分布地图。
(3)研究的融合性
一是多学科的融合,本研究项目将融合经济地理、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区域与城市管理三个相关学科的融合;二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政策措施的融合,本研究项目的实证研究与战略研究不仅仅是应用研究,还具有基础研究的性质。
(4)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本课题将借鉴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科技资源空间分布,使这一研究得以深入,是该领域研究方法的拓展。本课题还将从总量、结构、科技与经济空间分布对比的角度三个方面分析沈阳城市科技创新空间的布局与规划发展问题,有利于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揭示了重要的分布特征,深化和拓展了现有研究,为认识和评价科技资源的空间分布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