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沈阳-营口发展轴空间发展研究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
在“一带一路”大战略与中蒙俄国际大通道建设背景下,铁岭-沈阳-营口发展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中铁岭-沈阳-营口发展轴的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理论与案例研究
总结点轴理论、区域一体化理论、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等相关理论,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剖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一体化发展典型案例,总结这些区域在城镇发展、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调等方面的可借鉴经验。
第三部分:现状分析与问题提出
通过查阅资料、数据搜集,全面分析铁岭-沈阳-营口发展轴的城镇空间发展状况与问题。重点分析“形”与“流”的数据,包括各城市的人口、经济、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反映城市之间联系的交通流(如发展轴上营口、鞍山、辽阳、沈阳、铁岭等城市间公路、铁路客、货流量、发车间次、可达性、到达时间等数据)、人流状况(人口的集聚与疏散状况);营口港基本货运量、货物主要来源与类型等建设情况。通过分析总结铁岭-沈阳-营口发展轴在城镇空间发展、港城关系、产业园区布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空间布局优化
在现状基本情况与阶段判断基础上,结合其他区域发展经验,为促进城市间功能互补、资源合理配置、产业有效分工及协作发展,提出铁岭-沈阳-营口发展轴的城市、新城新市镇、产业园区空间布局与优化的思路,与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建议。
第五部分:发展策略建议
以空间发展为支撑,提出加快推进铁岭-沈阳-营口发展轴在现代仓储和物流园区体系构建、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协调编制、协调机制构建等方面的保障措施与建议。
本课题的研究的主要难点:
沈阳经济区各城市的经济、人口、交通、产业园区、物流、金融等数据,以及城市之间客、货流量、可达性等相关数据采集是本研究的主要难点。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研究资料来源
(1)资料收集法
通过查阅、收集大量相关的期刊文献和成果资料,整理归纳国内外先进城市相关案例,为本课题总结相关研究经验。
(2)比较分析法
比较法是研究区域空间差异的重要手段。比较法主要包括两种基本形式,即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指对比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时期内的发展过程,进而探索其演变规律。横向比较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将不同研究对象进行对比,揭示其差异性。本文采用横向比较法,将其他区域的城市轴带与本课题中的铁岭-沈阳-营口发展轴进行对比,分析相应的区域优势、经济条件、物流信息、产业特征等一系列要素,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提出可借鉴的模式。
(3)系统分析法
区域是由多因素、多层次、多环节组成的一个系统。用系统科学论与方法研究区域发展与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是区域研究的重要内容。系统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相互配置构建一定的结构,区域发展与空间结构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系统研究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对组成系统的各要素各自特性进行研究,而且有助于从整体上研究各要素构成的整体功能。
(4)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是通过研究对象的规模、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更加科学地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本研究在现状分析中充分采用定量分析、层次分析,从而保证整个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
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本研究主要在实证数据基础上去分析铁岭-沈阳-营口发展轴的发展问题、发展特征和发展阶段判断,为建立沈阳经济区区域一体化提供一种系统化分析规划的思维,根据具体的区域概况与环境,相应地制定适合现实条件的对策。
主要创新点包括:一是基于“形”与“流”的数据,研究发展轴的一体化水平;其中,“形”数据为各城市的人口、经济、产业等数据,“流”数据为各城市之间的交通流、人流数据。二是在“一带一路”大战略下,研究铁岭-沈阳-营口发展轴的空间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