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东北二次振兴的中德产业园规划响应


张建军,高鹤鹏,李晓宇,刘福星,林秀明

选题方向:城市规划

Zhang Jianjun, Gao Hepeng, Li Xiaoyu, Liu Fuxing, Lin Xiuming

Directions topics: urban planning


【摘要】 随着世界范围内掀起"工业4.0"浪潮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着资源紧缩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尤其是各产业园区正经历着"二次振兴"的历史契机和重大考验。本文以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总体规划为实证,深入分析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转型诉求,总结东北二次振兴政策导向下产业园区规划的理念响应与空间响应,以期对“新常态”下产业园区乃至城市的转型发展给予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东北二次振兴、中德装备园、转型、规划响应


[Abstract] With the worldwide wave of "Industry 4.0" an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new normal" period in China, the old industrial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face the dual pressures of resource constraint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in particular the industrial park is experiencing a " secondary develop vigorously "of historic opportunity and a big challenge. In this paper, taking Sino- German (Shenyang)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park for the example,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formation demands, summarized the concept and space response of industrial park under the policy of secondary develop vigorously, to give a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industrial parks as well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ities.


[Key words] Secondary revitalize of northeast China, Sino- Germany equipment industrial park, transformation, Planning response..


1.东北振兴战略研判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东北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方针任务和政策措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国家继实施沿海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的又一重大决策。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三期叠加 ”的外部环境和结构衰退的内在矛盾,东北地区近年来经济增速回落,部分行业生产经营困难,城市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亟待用新体制、新机制、新经济、新思路走出东北“二次振兴”的新路子。

     

图1 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进入“新常态”

Fig.1 Shenyang indicator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to the "new normal"


2014年以来,为巩固扩大东北地区振兴发展成果、努力破解发展难题、依靠内生发展推动东北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着重明确了东北地区在激发市场活力、扩大国际合作、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的要求。



表1:国家关于东北振兴的政策脉络

Tab.1 National policy context on Northeast


从发展阶段上看,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正在实行“转型与创新”为主题的“再工业化”,亟需经济增长新思路与新动力,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沈阳市正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从要素与资本驱动向科技与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迈进,主动适应“新常态”,探索“新经济”。在这一过程中,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恰恰成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角逐世界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打造生态宜居之都”的重要载体。如何以中德国际合作为契机,实现沈阳经济的再次腾飞,引领东北老工业基地二次振兴,这将成为沈阳市乃至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2. 中德产业园的规划视野

2.1 战略性:国家战略与国际合作的双重使命


2014年8月8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第27条明确提出“扩大面向发达国家的合作,建立中德两国政府间老工业基地振兴交流机制,推动中德两国在沈阳共建高端装备制造业园区(以下简称中德产业园)”。同月,中德产业园于沈阳市铁西新区成立,总面积约KM2。

     

图2:中德产业园空间区位

Fig.2 Location of Sino-German industrial park

高端装备是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上的“桂冠”,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发育水平,是现代工业体系的坚实脊梁,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中德产业园是我国目前唯一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导功能的国际合作园区,其精专性、示范性、窗口性的作用极强,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制造业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抓手,也将成为沈阳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动力。


2.2 时代性: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深度合作的空间焦点


二战之后的60多年,制造业在全球范围上演了多次“迁徙与转移”,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法国出台了“新工业法国”,我国也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中德产业园作为中国制造2025对接“工业4.0”的重要空间载体,正面临着从单一产业园区向综合性城区的深刻转变,从要素与资本驱动向科技与创新驱动的重大转折。

   

图3:工业4.0发展趋势下全球制造业迁移示意

Fig.3 Global Manufacturing Migration under the trends of Industry 4.0


2.3 地域性:作为引领东北振兴先导区的转型诉求


东北振兴十年来,中德产业园所在的铁西新区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通过级差地租置换成功实现了工业企业“东搬西建”,借助高素质产业工人和工业基础构建了现代制造产业聚集区,通过政策引导体制创新与实施了企业战略重组,借助资本和技术投入现已形成了重型装备、现代建筑、医药化工、汽车及零部件四大产业板块,企业超3000户,规模以上企业482家,地区生产总值近800亿元,从业人员近20万人。但由于土地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生产力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加之全球制造业竞争日益加剧,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空间拓展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2014年以来,铁西新区亦出现了二十年来经济高速增长以来首次回落,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刻不容缓。


(1)土地与资本:地均产值偏低、空间低效发展

铁西新区经济总量、工业产值等指标在沈阳市乃至辽宁省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也是东北地区工业投资最活跃的板块;但仍存在建设空间增量扩张明显、用地布局混杂、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地均GDP和地均工业产值不具备竞争优势。


图4:铁西新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指标横向比较

Fig.4  Tiexi new district  horizontal comparison of economic indicators


(2)劳动力与技术:规模迅速扩张、创新动力缺乏

2002年以来,铁西区的“东搬西建”解决了老城空间发展受限、下岗员工再就业、企业重组等诸多问题,但科研机构数量少、科研人员比重低、科研经费投入小是铁西新区未来创新与转型发展的主要障碍。2014年,铁西新区规模以上企业482家,有科研专项投入的企业仅26家,科研机构数量仅45家,科研人员占人员总数的5%,与国内先进产业园区尚有差距。

 

图5:铁西新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科研经费投入横向比较

Fig.5 Tiexi new district horizontal comparison of research funding


(3)服务与配套:职住严重分异,产城融合滞后

中德产业园所在的铁西新区现状呈现出功能单一、配套滞后、用地蔓延、城乡交错的基本特征,“厂边村、厂中村”的现象严重,缺乏良好的居住配套与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可持续的动力。通过针对宝马工厂外籍工程师和周边工厂蓝领工人的调研,普遍反映职住分离跨度较大,缺乏配套商业、教育、休闲、居住设施,铁西新城仍然处于“产业卧城”、“重生产、轻生活”的发展状态。


图6:华晨宝马铁西工厂员工职住大跨度分离

Fig.6 BMW Brilliance Tiexi factory workers living in a big span functional separation


(4)突围与标杆:宝马一枝独秀、国际合作典范

华晨宝马工厂给铁西新城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自2012年投产以来,总投资15亿欧元,年产能20万辆,利税135亿元,自动化率95%,水循环利用率90%,科研人员比例15%。宝马工厂对于中国汽车业来说是全新的标杆型生产基地,它的发展经验表明可以通过国际合作与技术创新实现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3. 中德产业园规划的理念响应


中德装备园是具有全国战略意义的产城融合功能示范区,是实现东北二次振兴的先锋引领区,已经给予相应的国家政策和省级管理权限,具备“先行先试、率先转型、创新突破”的政策优势。本次总体规划坚持全局谋划、产业先行、创新驱动,为科技创新能力和生产性服务体系搭建空间平台,适应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从外延式增长向调整结构、精细化发展转变。


3.1定位转型:从城市战略到国家战略


规划前期研究紧紧抓住“面临危机”与“历史契机”两个关键点,从“转型与创新”入手,系统梳理了铁西新区落实东北振兴战略十年来的发展脉络,“以全局谋一域”树立了清晰的定位: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合作试验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区,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引领区,国际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拉动东北地区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3.2动力转型:从资本驱动到创新驱动


规划借鉴德国“莱茵模式”,通过信息化平台共享,实现不同园区间的无缝集聚,包括共同的管理中枢,金融流通中心、信息流通中心、物流调配中心、人才储备中心等等。对内促进中德相关制造产业的“纽扣效应”,催化园区内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关联与融合,并与周边产业板块有机联系,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建构具有生命体特征的园区共生模式。对外以中德产业园为中心,四环与经济区环线为纽带,形成统筹经济区制造业的发展态势。

图7:以中德装备园为核心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

Fig.7 Research integration model of development around Sino-German industrial park


3.3产业转型:从空间集聚到簇群结构


国家产业升级的新态势要求我国重要的产业园区需要重新“择业”,并且作为国家战略的实施载体,产业园区将承担产能优化、结构调整的重要使命。针对中德产业园,产业策划成为传统空间规划的先决条件和有利补充。中德国际合作旨在实现“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的高效对接,其坚实的基础不在于同质性,而在于差异互补性。中国(沈阳)的优势在于相对低廉的制造成本、政府投资、完善制造业基础、庞大市场及供应商网络;而德国优势在于人才培育、科技研发、中小微型隐形冠军企业以及金融、法律、医疗等保障体系。


针对国家行业划分标准装备制造产业7大类42中类设定“滤网模型”,产业策划按照“可合作、顺趋势、有政策、能承接”的遴选原则,基于中德双方优势互补的最佳产业遴选与定位,确定了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汽车制造和工业服务四大主导产业,并分析了主导产业的簇群化组织模式。

图8:中德产业园产业选择与簇群组织模式

Fig.8 Industrial cluster selection and organization model of Sino-German industry park


3.4体系转型:从多规并行到多规合一


中德产业园总体规划自始至终贯彻部门合作、多规合一的指导思想,整合了发改委、招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对外经贸局等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将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总体规划、环境规划与对外招商协调统一。控制增量、挖掘存量,面向实施,对接招商,实现了不同部门的信息共享与空间平台,有效推进了各项规划实施建设。

图9:中德产业园“多规合一”基本框架

Fig.9 Sino-German industrial park "more rules one" work


3.5方法转型:从基本原理到数据分析


规划编制中采用部门调研、现场调研、POI网络抓取、软件模拟等手段,对中德装备园的数值数据、动态数据与模拟数据的进行综合量化分析。横向对比分析了10个国际合作园区典型案例、梳理了50多项现状专业数据,对土地资源、产业发展、交通流量、生态环境等数据进行系统采集,并利用GIS、空间句法、CFD软件分析,摸清家底、发现问题、给出结论,更好地解析园区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与未来趋势,辅助规划决策。

   

图10:中德产业园在全国范围内横向比较

Fig.10 Sino-German industrial park horizontal comparison in the country


3.6指标转型:从注重效益到关注可持续


通过对德方专家和中方企业家的访谈,明确了园区未来对科技研发、生态低碳、节能环保三大领域的关注重点。横向参考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青岛中德生态园、天津中新生态城等已实施的工业园区指标体系,结合DGNB第二代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构建起生产高效、生态健康、生活和谐3大类,经济产出、创新发展、自然环境、人工系统、生活能耗和生活舒适6中类的园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建立了中德装备园的“准入门槛”和“达标体系”,充分体现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 初步接轨园区对接工业4.0的发展趋势。


3.7机制转型:从终极目标到开放过程


自2014年10月以来,为更好地组织中德装备园的规划与建设,形成了以省市两级共建的中德产业园规划与建设顶层设计架构,并赋予园区省级经济管理权限。本规划将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作为沟通与协同的平台,很好地落实了“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开放式规划机制,层层落实、逐步推进、统一共识、宣传并重,提高了规划的权威性、创新性、科学性、协同性、参与性和实施性。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利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工业4.0企业论坛、德国总理来沈欢迎大会”等高端平台,采用多媒体、宣传册、微信、图板等多钟媒介立体化宣传推介,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企业洽谈合作,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4. 中德装备园规划的空间响应


中德装备园作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深度合作的示范园区,与传统的工业园区有着本质的区别,将突破传统工业园区单一产业集聚、要素投入的历史惯性,而朝着“交流国际化、生产智能化、环境品质化、功能复合化、服务整合化”的模式演进。


4.1 国际化响应:更频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需求


《中国制造2025》面对的是一个大融合、大合作的时代,创新与协同不是某一个企业和国家能够完成的,而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化合作创新的里程碑,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将在工业4.0领域进行广泛、频繁的交流与合作。围绕中德装备园的规划与建设,仅在2015年沈阳市就承办了《中德城镇化论坛》、《德国企业沈阳行暨中德装备园推介会》、《工业4.0企业论坛》等大型国际论坛,沈阳机床集团也在论坛中提出了“欧洲研发、中国制造、全球市场”的发展战略。


由于有着广泛、频繁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求,中德装备园将成为沈阳乃至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桥头堡,国际资金、国际技术、国际人才将在这里汇聚,与国际交流合作相匹配的商务总部、会议展览、教育培训、仓储式购物等功能将不断完善,同时为外籍人士考虑的国际社区、双语学校,包括宗教场所都予以充分考虑,更加国际化、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也将在此逐步形成。


4.2 智能化响应:更高水平的科技含量和应用型研发


工业4.0的核心是物力信息系统支撑的“智能制造”与“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将彻底改变劳动密集型的工作模式,随之带来的是从批量生产到私人订制、从技术密集到信息密集、从产业细分到产业融合,这一过程中智能化应用型研发成为关键,由此园区的功能构成、核心动力、空间形态等方面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在中德装备园规划中考虑了为应用型研发和相关人才提供良好的空间载体。一方面工业生产用地比例适当降低,而科技研发、中试孵化等2.5产业用地增加,为园区甚至更广阔地域的装备制造业提供工业服务;另一方面提倡工业用地自身可兼容办公、研发与展示功能,一个具体的工业企业可以生产产品,也可以展示销售,亦具备独立的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在园区和企业两个尺度上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和“产业生态链”的形成,从而催化科技孵化与转化应用。


4.3 低碳化响应:更优质的空间环境和良好生态效应


传统的工业园区同质化严重,生态环境欠佳。而高科技人才、商务人士对环境品质要求非较高,良好的环境品质将保证人的身心愉悦,促进非正式交往的可能性,并激发创造与创意的产生。人才是产业园成功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留住一大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除了要有高水平的工作平台,产业园还应具备舒适便捷的高品质生活环境和具有归属感的社区文化。


中德产业园充分借助细河、浑河良好的生态本底优势,利用CFD等生态模拟技术手段不断优化规划方案,构建起“田园化、体系化、多元化”的公共活动空间,并积极引入酒吧街、巴伐利亚主题公园、中德中心等德国元素,为外籍人士营造“第二故乡”的空间环境氛围,以此塑造“工业4.0文化”和“中国制造2025精神”,成为园区发展的隐形竞争力。

 

图11:中德装备园生态空间肌理

Fig.11 Sino-German industrial park eco-space texture


4.4 簇群化响应:更紧凑、兼容的模数化用地体系


面向工业4.0的产业园区不同于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特性,而具备智力资源密集、企业规模较小、信息网络化,决定了新的产业园区功能的综合性,不是单纯的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区,还包括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憩服务等综合功能。


规划结构顺应了创新型产业园区的企业组织与功能布局模式,以铁西新城滨水带状城市形态为基础,建构起“一轴、两片、多簇群” 的弹性结构,“一轴”即细河公共服务发展轴,“两片”即生产导向为主的西部片区和服务功能导向为主的东部片区,“多簇群”即2-3 km2的服务功能簇群和4-6 km2的产业功能簇群。

   

图12:中德产业园空间结构与用地规划

Fig.12 Sino-German Industrial Park spatial structure and land use planning


功能布局强化了工业服务业和国际合作教育的平台功能,适度平衡了生产与服务配套设施的比例,控制了产城融合发展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类型学和统计学的方法,针对不同功能簇群,采用相应的“模数化用地体系”,从而为德国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标准化厂房落实了空间载体,为国际社区15-20分钟步行半径生活圈形成创造了条件。

图13:中德装备园模数化用地体系模式

Fig.13 Sino-German industrial park modulus Land System Model


4.5 平台化:更具整合力的生产与生活服务体系


工业4.0时代的工业园区将整合各个工业企业分散的、雷同、共需的服务,如信息处理、国际贸易、软件开发、交通管理等等,通过更加专业化的工业服务平台来实现,能够集约利用资源,为众多企业同时提供优质服务。中德装备园作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接轨的重要空间载体,将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规划预留了超云计算平台、工业设计平台、BPO平台、国际合作咨询平台、智慧城市管理平台等生产服务中枢设施空间。同时,中德装备园内为生活与消费服务的各类设施也围绕人的需求形成体系化的布局,包括教育、文化、医疗、购物等服务,由此构建国际化的生活圈。


展望

中德装备园是我国目前唯一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国际合作园区,承接了东北二次振兴的战略要求,代表了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发展的发展方向,是新常态下我国产业园区发展的突围之笔。


从城市总体功能布局来看,中德装备园作为沈阳“西进”的核心空间载体,将承担起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中枢功能,完善沈阳市“铁西副城”的功能结构。从沈阳经济区视角来看,以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为核心,沈阳经济经济技术开发区功能将得到全面提升,并可进一步向西与辽中区联动发展,以三环、四环、经济区中部环线和城际铁路为纽带辐射整个沈阳经济区装备制造业发展,构筑1小时制造业经济圈,打造沈阳全面参与国际产业竞争与合作的世界级装备制造基地,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高端装备策源地、创新转型领航区。


在“东北二次振兴”的大背景下,中德产业园把“引资”、“引智”与“引制”高度结合,重点创造“内生性”的动力与竞争力。园区的总体规划在这一过程中则发挥着“胎息”和“孕育”的功能,尤其是从“以人和企业为本”的视角创造“为人和企业服务”的园区,搭建起“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空间平台,为我国处在同一历史阶段的产业园区转型发展探索可资借鉴之路,为东北二次振兴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世联地产.工业园区晋级城市战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04.

( World Union Properties. Industrial parks promoted urban strategies [M] Beijing: Mechanical Industry Press, 2010-04.) 注:自行翻译.


2.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总体规划[Z].2015.

( Shenyang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Master planning of Sino-Germa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park [Z], Shenyang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2015,12) 注:自行翻译.


3. 许业和,虞林洪.“产业遴选与空间落实”双重路径下的产业园区规划与实践[J].规划师,2014(10):25-29.

( Xu Yehe, Yu Linhong. Industrial Park Planning And Practice With Double Approaches [J] planner, 2014 (10): 25-29.)


4. 刘谨.产城融合型高新区发展模式极其规划策略——以济南高新区东区为例[J].规划师,2012(4):58-64.

( Liu Jin. Industry-city Integrate Development Oriented High-tech District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Strategies: Jinan East High-tech District Case [J] Planner, 2012 (4): 58-64.)


5. 杨明,和朝东,朱洁.论北京市产业功能区建设中的若干辩证关系——对转型期产业功能区建设热潮的“冷思考”[J].城市规划,2014(07):23-30.

(Yang Ming, He Chaodong, Zhu Jie. Several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function zones in Beijing: A cooled thinking on the heated construction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J], Urban planning, 2014 (07): 23-30.)


6. 田莉,工业化与土地资本化驱动下的土地利用变迁——以2001-2010年江阴和顺德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为例[J].城市规划,2014(09):15-21.

( Tian Li, Land use transition driven by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land capitalization :A case study on the land use change in the peri-urban area of Jiangyin and Shunde 2001 - 2010 [J]. Urban planning, 2014 (09): 15- twenty one.)


7. 伍皓.中国梦工厂:新区发展与产业建设[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07.

( Wu Hao, Chinese DreamWorks: New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y [M]. Beijing: World Book Publishing Company, 2013-07.)注:自行翻译.


1. 世联地产编著.工业园区晋级城市战略[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 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总体规划,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5,12.

3. 德勤2013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

4. 许业和,虞林洪.“产业遴选与空间落实”双重路径下的产业园区规划与实践[J].规划师,2014(10):25-29.

5. 刘谨.产城融合型高新区发展模式极其规划策略——以济南高新区东区为例[J].规划师,2012(4):58-64.

6. 杨明,和朝东,朱洁,论北京市产业功能区建设中的若干辩证关系——对转型期产业功能区建设热潮的“冷思考”[J],城市规划,2014(07):23-30.

7. 田莉,工业化与土地资本化驱动下的土地利用变迁——以2001-2010年江阴和顺德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为例[J],城市规划,2014(09):15-21.

8. 伍皓著,中国梦工厂:新区发展与产业建设[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