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研究
编制部门: 编制人员: 编制时间: 点击:6026

编制人员:赵辉、张建军、宫远山、刘春涛、高子钧、侯莹、申振、马飞、孙微、王玲、李佳阳、丁宁、王阳、王柄荃、焉宇成

获奖情况:2018年度辽宁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

研究意义: 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站在新时代的历史高度对于“三农”问题的再思考、再部署、再推进,是我国实现“两个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面对当前东北经济持续低迷、沈阳城乡二元矛盾突出等现实问题,加快开展《沈阳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研究》(下称《规划》),既是面向东北,着力破解“东北问题”、激发区域活力,实现东北振兴的必要步骤,又是立足沈阳,加快化解城乡矛盾、补足乡村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


规划框架: 《规划》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提出以“空间统筹、内涵引领、机制创新”为理念,以“宏观管控”、“微观引导”双向驱动为引领,以空间、产业、设施、文化、机制为抓手,全面构建“强体系、重内涵”的沈阳市乡村振兴大格局。(图1)



规划内容: 《规划》突破单一导向的固化思维,提出构建“宏观管控、微观引导”的双向驱动的规划逻辑。
宏观层面以市域空间为主体,以战略思维、底线管控、城乡统筹为核心,构建自上而下的乡村振兴引导框架,着力推动城乡融合与互动,防止建设失序与供求失衡。具体包括:
强化空间统筹。实施差异引导,制定分区引导、先导引领新模式。实施分级引导,构建城乡融合新体系。实施底线管控,划定三区三线新格局。(图2)

强化产业统筹。建设三大农业发展区(图3)、


特色涉农产业带(图4),


推动一二三产融合新发展,构建“农业+”发展新模式。
强化设施统筹。构建城乡道路体系、镇村公共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城乡道路设施全覆盖、城乡公服体系均等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强化文化统筹。突出北国特色,构建山水相容的全域景观大格局。传承盛京文脉,塑造辽沈特色的乡风文明新风貌。
强化机制统筹。健全城乡资源配置一体化机制、现代农村治理机制、农业发展保障机制、多层级差异化治理机制,推动城乡要素互动与融合。
微观层面以村庄为研究主体,以宏观管控为依据,以补短板、助发展、提品质、塑风貌、强治理五大方面为核心,建立刚性与弹性相结合、控制与引导相结合的精细化引导方略。



规划创新: 
(一)探索“规划视角”、“沈阳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规划》以“空间”为灵魂,提出“宏观管控、微观引导”的双向驱动路径,从产业、空间、设施、文化、治理五大方面破解沈阳市乡村发展问题,形成“上下互动、多方联动、多维推动”的规划模式,全面构建沈阳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路径。
(二)探索“差别协同”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模式。
《规划》针对区域差异,结合理论研究,提出“分合协同、精准施策”的规划构想,实现乡村振兴的全面驱动与精细化落实。探索城乡“设施对接、服务对等、资源对流”的共融共生模式。
(三)建立“事权明晰”的乡村振兴新机制。
《规划》提出以“市级引导、县级实施、乡村自治”的联动机制,促进政府与村庄的良性互动,构建层级协同、多元参与、治理有效的现代化乡村治理机制,创新性提出“N+X”乡村自治工作体系,探索乡村弹性引导模式。

规划实施: 《规划》收集大量数据,形成建设性意见,成为沈阳市政府组织开展《沈阳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的重要数据和新一轮《沈阳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重要支撑,也为市发改委、市建委、市规土局、市农经委等部门编制乡村振兴专项规划提供了有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