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手机信令大数据的沈阳市空间结构评价研究
编制部门: 编制人员: 编制时间: 点击:6223
规划研究背景
1.特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空间结构是内在职能的外在体现,空间结构的培育涉及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为了应对城市化过程中心区交通拥堵等诸多问题, 国内特大城市借鉴了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及理论,纷纷提出或实施了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的空间结构转型战略。特大城市或都市区空间结构,一般要经历“形态单中心——形态多中心——功能多中心”三个发展阶段。动态把握城市空间现状发展阶段、发展规律,分析现状问题成因,及时制定针对性的规划战略和引导政策,是实现城市向多中心结构转型的核心内容。

 


就业、居住、交通是城市的基本职能,居民通勤活动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数据分析获取居民职住特征对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城市规划与大数据发展趋势
手机信令大数据的开放弥补了传统职住调查数据的缺陷,大数据的高效、实时、客观和数据挖掘处理技术的日益成熟,给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带来了更加准确、科学的技术方法。作为位置大数据,由于其兼具空间位置和特征信息,更适合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通过手机用户的实时跟踪,挖掘人的行为特征,帮助理解城市运行机制。
3.新一版城市总规的研究专题
沈阳经过最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由城市空间结构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逐渐显现。2017年9月,《沈阳市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启动修编工作,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和认识新时期城市的空间结构,因此,将此项研究作为新版总规的重要专题研究。

构思与研究框架



 研究依托《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的城市“一主三副”多中心结构发展目标开展。利用手机信令大数据作为数据源,提取现状岗位布局和职住空间联系信息,从居民职住的静态分布与动态联系两个维度,建立城市空间结构评价的技术框架,综合评价城市现状空间结构现状特征。以城市多中心结构发展理论为依据,对照《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的“一主三副”多中心结构发展目标,判断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阶段,挖掘城市现状问题,建立并提出城市从“形态多中心”到“功能多中心”发展的规划引导对策。研究框架如下:


 
主要内容
1.职住静态布局分析与评价
通过手机信令数据识别“一主三副”各区域内职住人口,从数量和空间布局方面阐述主城和副城的职住功能结构。结合用地现状分析,通过各区域的用地效能计算判断空间结构中各组团的现状发展阶段。

  



静态分析揭示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浑北主城作为老城区仍然是职住功能的核心承载区域,承载了71%的居住人口和72%的就业岗位,城市综合功能完善,中心性强,职住效能高,而外围浑南主城、副城功能相对较弱,职住效能低,职住空间分布二元性明显,现状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形态多中心和功能单中心”的阶段特点。
2.职住动态联系分析与评价
基于职住OD分析、空间关联、空间信息融合等空间分析技术深度挖掘各主城、副城之间的职住联系信息,并用核密度图进行分级表达居民的就业去向和就业岗位的吸引范围,量化分析城市现状空间结构的功能联系特征。
    


动态分析揭示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职住联系呈现明显的以浑北主城为核心的向心性,这也是导致沈阳当前严重的钟摆式交通压力的主要原因。浑北主城作为老城区,各级公共中心体系和支撑要素都相对完善,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比重占到城市总量的70%左右,是沈阳城市结构的中心区域。与三个副城相比,浑南主城与浑北主城职住联系最为密切,这与近些年沈阳大力推进“一河两岸”战略是分不开的,但浑南主城与三个副城之间联系还非常弱,特别是浑南主城的居住人口和就业岗位数仅是浑北主城1/5左右,存在较大差距。
3.规划引导对策
在振兴发展战略确定的“一主三副”总体结构目标指引下,应重点实施“一河两岸”战略,加快浑南主城功能的完善,促进两岸均衡发展。浑北主城应在发展商务、金融、文化等城市核心功能基础上,策略性的减少居住功能土地供给,逐步强化与外围发展区的交通联系。浑南主城区与浑北主城区相比,就业中心还未形成,需要结合东北亚高品质公共服务中心定位,重点培育公共中心和就业中心,增加就业岗位,提高职住平衡水平,并通过跨河交通的发展与合理的交通模式匹配,加快浑南浑北一体化建设。北部副城在现有居住功能占优势的前提下应重点发展产业功能,培育副城中心,提高就业规模;西部副城现状产业功能比较强,居住功能严重不足,应重点加强居住服务功能,吸引就业者在本地居住,提高职住平衡水平;东部副城在生态游憩功能的基础上应强化副城的职住功能,依托沈抚新区的建设发展新型产业基地,形成沈、抚发展的纽带。在加强副城之间联系方面,总体思路是以产业发展带动副城之间的联系,北部副城发展装备制造配套产业来支撑西部副城的产业发展,东部副城在提供游憩功能的同时,发展新型产业基地吸引更多的主城和副城就业人口,同时,加强组团间的城市快速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