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部门:城市设计分院 城市设计所
编制人员:毛兵、张建军、高峰、李晓宇、王亮、王文祺、夏镜朗等
编制时间:2018年
获奖情况:
获2019年第三届辽宁省土木建筑科技创新奖一等奖
获2020年辽宁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
获2021年度国家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 三等奖
规划背景
从战国斥候所、西汉候城、辽金沈州、元沈阳路、明中卫城到清盛京,一座盛京古城基奠了沈阳2300余年的建城史。古城选址于辽河平原,山川环卫,布局参考周礼《考工记》的都城理念,同时汲取集汉、满、蒙、藏等多民族文化精粹。盛京城总体形成内方外圆、四塔拱卫的坛城形制,方城内形成井字格局、宫殿为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空间格局。目前,169公顷的方形街区内汇聚包括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和国家级文保单位张学良旧居在内的各级文物、历史建筑40处,历史遗迹 57 处,历史街巷 67条,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41项,历史名人、典故42例,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承载着提升沈阳文化世界影响力、建设东北亚国际文化中心的重要使命。
规划内容
城市设计高位推动,强化顶层设计,强化资源展示。以挖掘文化、传承凸显盛京古城传统风貌为根基,确立古城风貌定位,保护方形城池、井字格局的空间形制,传承坊巷趟院、步行尺度的空间肌理,体现趟子房、院落式,青砖灰瓦的地域建筑特色。强化规划统筹,从全局统筹角度街区保护利用,开展规划、建筑、文保、景观、交通、市政多领域设计。提出构建“一环四路、一带四区、点线成网”的风貌结构,确立“文化创意驱动特色功能街区”的定位,确立“文景结合、宜居宜游,营造高品质景观环境,烘托历史文化氛围”的景观提升定位,结合主题功能区布局建立百处文博设施。并多举措构建慢行交通网络,通过慢行街巷胡同串联多处文化节点,将街区风貌向生活空间渗透,形成小尺度、有趣味、可洄游的特色风貌。方案制定19类“88+N”项目库,实现空间环境提升、管理服务升级、核心品牌创建的阶段目标。
规划创新
从保护到实施的全体系规划,深挖历史文化,“由地上到地下、由整体到要素”充分保护古城风貌,从“历史感、文化性、生活化”多维度诠释盛京风韵。建构从结构性保护到要素型引导、再到行动化方案的城市设计路径,形成结构、要素、图则逐层深入的精细化管控模式。
由总建筑师为领衔、社区责任设计师为纽带,深入商户、单位、社区,成立辽宁省城市设计与城市复兴创新中心,推动街区从整体保护迈向全面复兴,从“资本”型增长向“运营”型增长转变。
巧妙运用古城设计“微更新”,营造近人尺度的小街坊、小街巷,增加为人服务的公共空间,活化利用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用一系列“绣花功夫”和“文化针灸”方法提升古城新活力。创新利用数字技术,三维模型复原盛京古城内已消失的重要建筑。
实施情况
项目以成果为规划统筹,全程指导街区综合保护利用工作的系统实施,并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校验升华。项目强力引导和助推有关文物保护工作的前置考古工作。中街成功创建国家高质量示范步行街,盛京路南北两侧步行景观带完成建设,市民和游客文化休闲体验大幅提升。头条胡同、官局子胡同等特色街巷完成更新,激活了古城市井生活。翠生、广生里等老旧小区完成改造,一系列民生福祉项目加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