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强国示范区建设研究——沈阳市货运强国建设发展规划
编制部门: 编制人员: 编制时间: 点击:11055

编制部门:交通规划院
编制人员:梁成文、刘威、李绍岩、常燕燕、夏雪、王志成、宋涛、刘思博、任杰、于明珠、孙文飞、李向党等
编制时间:2018年6月-2019年4月
获奖情况:2023年中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二等奖



规划背景:

1.深入贯彻实施“交通强国”国家战略要求,打造“货运强国”示范区。
党的十九大将建设交通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后辽宁省被纳入为首批13个试点单位。综合考虑沈阳区位、产业优势,省交通运输厅将沈阳定位为货运强国示范区,为辽宁省交通强国三个试点城市之一,为国家《交通强国实施纲要》调研提供基础研究。
2.深度把握“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发展机遇,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习近平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指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蒙俄经济走廊与东北亚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沈阳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沈阳建设”一带一路”东北亚枢纽行动方案》文件精神,旨在通过构建复合交通网络,主动融入全球交通运输格局,打造“一带一路”东北亚枢纽,形成开放新格局。
3.推动东北全方位振兴,积极发挥货运基础设施建设先导作用。
经济社会发展,交通运输先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面对交通基础设施转型升级“窗口期”,沈阳市拟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越、产业基础雄厚等诸多优势,积极打造成为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东北亚先进装备智能制造中心、东北亚高品质公共服务中心,实现东北全方位振兴。


规划内容:

1.多元手段,全面把脉现状问题。
规划综合运用货运“大数据”、网络抓取数据、表格填报数据以及调研座谈等多元手段相结合开展货运调查、产业调查与代表性企业调研等基础工作,全面把脉现状问题。
2.学科交叉,全方位预测货运需求趋势。
统筹协调经济产业、社会发展、能源需求、科技发展等发展形势,结合发达国家货物运输需求发展规律,综合运用增长率、强度分析、弹性系数、回归预测等方法,全方位预测货运需求趋势。
3.综合比选,创新构建规划指标体系。
综合比选CCI、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绿色交通、智能交通、科技创新、交通效率等指标体系。创新构建“货运强国”规划指标体系。形成国际联通、产业规模、运需求、物流园区、绿色配送五大类15项指标。
4.问题与目前双导向,重点回答五大货运课题。
(1)如何支撑“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措施1:深入解读国家“一带一路”通道建设,全方位打通4大国际运输通道,打通西南方位2大国家运输通道,构建沈阳交通地理新格局。积极构建沈连欧、沈满欧、沈海欧、中朝韩四大国际铁路走廊。
措施2:积极探索内陆港发展模式,至2025年建设沈阳国际物流港、沈阳港两大国家物流枢纽,打造“海港直达”、“公-铁-空”联运物流枢纽。
(2)如何降低沈阳物流成本,打造东北亚地区重要交通枢纽。
措施1:面对沈阳现状运输结构以公路为主导,社会物流成本高、物流附加值优势不明显等问题,规划提出通过网络设施建设、货运枢纽提升、高铁快递增值、集装箱业务四大措施,推进四级铁路货运场站建设,实现货物运输“公转铁”。
措施2:积极推进空港物流中心建设,发挥沈阳区位优势,打造东北亚物流枢纽中心。
(3)如何打破土地增值诉求威胁货运物流用地难问题,合理布局物流用地。针对现状物流用地“小散乱”粗放发展,规划物流用地落地难等问题。全面协调“产业、交通、空间”三大要素。定网络体系、定规模数量、定功能分类、定空间布局。构建三级地方货运枢纽,通过明确配建网点、布局公共配送网点、明确装卸点,落实末端网点用地要求。
(4)如何应对新时期物流技术变革,成为现代物流发展排头兵。近年来,货运物流行业面临5G商用在2020年成为现实,区块链进入大规模应用时代,机器人、AGV,无人机等新技术新科技涌现,积极推进物流智慧化。融合产业图谱,科技赋能物流产业链。
(5)如何落实绿色物流发展要求,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依据国家《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政策要求,积极探索构建城市绿色配送网络体系,重点研究构建三级城市配送网络、鼓励使用环保包装材料、推动新能源物流车渗透率、推动发展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等措施,推动货运行业可持续发展。
5.规划从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优化配套政策体系、强化物流资金保障等多方面提出规划保障措施,落实重大设施建设排序,保障规划顺利落地实施。


规划创新:

本规划是沈阳市首次货运交通类规划,填补了沈阳交通规划真空地带,在内容框架和技术方法进行了创新性探索,打破传统规划方法不适应现代物流高速发展的规划难点,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示范效应,可为后续同类项目提供借鉴参考。
1.理论实践创新。
采用GTS(交通地理系统)融入全球交通网。本次规划立足沈阳经济振兴,支撑国家强国建设,积极融入全球经济。首次从全球角度,规划国际交通交通走廊,定位高,视野远。为此,规划首次运用交通地理理论,统筹协调交通与海洋地理、全球经济、气候变化、地域结构,对国际交通网、国家交通网进行廊道对接规划。
引入TIS(交通·产业·空间)协同用地布局规划。充分协调重大交通设施与土地空间、产业空间布局,切实打破物流规划用地落地难的规划难题。
2.方法创新。
本规划在内容框架和技术方法进行了创新性探索,打破传统规划不适应现代物流高速发展和高度市场化的规划难点,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
3.体系创新。
紧抓物流行业市场灵活性强的特征,梳理“海-陆-空”物流产业图谱,逐步落实发展诉求。构建多式联运三大体系,指明国家级物流枢纽建设方向。重构“枢纽+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末端网点”货物枢纽层级体系,统筹推动产城融合。构建国际、国家、区域、市域四级货运通道,降低道路运输成本。
4.产业衔接。
研究产业演变路径,引导物流产业开发新模式。提出共同配送发展路径。
5.超前谋划。
结合区块链技术,大力发展物联网。推动车路协同系统建设,支撑5G时代无人货车发展,推动现代科技与物流产业的有机结合。


规划实施: 

首先圆满完成了省厅交办沈阳的任务,规划成果纳入省交通强国建设研究规划,为国家《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编制提出地方诉求。
二是助力沈阳成功申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为沈阳带来了更多好的政策和发展机遇,通过推进区域生产制造业物流降本增效,完善全链条物流供应链服务体系,带动社会投资,助力经济复苏。
三是着眼长远谋划,支撑正在编制的《沈阳市国土空间规划》、已经完成的《综合立体交通规划》等宏观规划,填补了长期以来货运规划短板,打破了传统以客流为主导的规划思路。
四是强化规划协同,与机场、产业空间等一系列专项规划相互反馈,近期建设实施方案已纳入《沈阳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五是聚焦现实问题,落实物流空间规划用地,纳入多规合一规划平台,与控规相互反馈。
“十四五”大幕已经拉开,我们将一如既往秉承规划人勇立潮头、精工细作的初心,为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行远自迩、踔厉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