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部门:交通规划院
编制人员:毛兵、刘威、李绍岩、常燕燕、张玉一、王志成、范东旭、宋涛、秦文、李明、夏雪、刘思博
编制时间:2019年6月-2019年11月
获奖情况:2023年中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二等奖
规划背景:
1.落实国家责任要求,勇当交通强国排头兵。
规划内容:
1.定目标。
基于问题导向,对标同类城市找差距,对照人民满意标准找短板;
基于目标导向,从国家责任、区域担当、城市发展三大维度,明确“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上的城市、绿色宜行城市”三大目标。
以“开放高效、内捷外畅、智慧先进、绿色低碳、安全可靠”为价值导向,构建“五维综合交通评价指标”体系。
2.画蓝图。
围绕“全国123出行交通圈”与“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时空要求,打造客货运枢纽集群,发展枢纽经济。
构建七大国际开放通道、七条区域复合走廊,切实发挥综合交通组合效率和规模效益,形成一张网。
做好综合立体交通规划与各运输方式规划的统筹融合,建立陆海空全方位覆盖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
3.促融合。
以“交通+”为导向,推进运输方式融合发展、区域交通协同发展、交通产业融合发展、交通空间融合发展。
4.提品质。
建设绿色交通体系,优化交通创新驱动体系,建设保障有力的安全发展体系,厚植人文情怀,形成系统高效的现代治理体系。
5.保落实。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法律法规、组织协调、项目谋划、资金筹措等保障政策,算好有效投资经济账,合理排序交通项目,防范化解重大债务风险。
规划创新:
1.把握“交通引领”发展理念。
针对沈阳面临的人才流失、产业转型发展困境,把握“振兴发展,交通先行”核心要义,形成定制化规划体系,当好振兴发展、都市圈建设、经济发展、现代产业、人民满意、空间引领先行官。
2.强化“数据驱动”技术方法。
规划通过一网统管、多规合一、手机信令、POI、传统交通调查等多渠道、多方式汇聚交通大数据。
采用GIS多因子叠加方法,统筹城市规模、人口动迁、交通设施等要素进行数据分析。
构建面向都市圈和中心城区开发模式的情景战略测试,多维度综合评估交通设施“天花板”。
形成一套具有“引导性、综合性、代表性、科学性”五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多方案测试模型,指导道路、轨道等方案比选。
3.践行“多元融合”规划思路。
首先,交通方式融合,布局六位一体现代化综合交通网,打破先做各专项规划、再叠加成网的固有思路定式。
其次,规划体系融合,打破传统增量规划方法,算好存量规划经济账,现交通与人口、空间、产业、环境融合共生。
第三,落实绿色发展新理念,引入“碳排放”评估指标。
第四,重视创新驱动交通体系,以新基建、新产业、新业态为主线,推动沈阳弯道超车。
第五,首次将人文交通纳入规划体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放在首位。
4.形成“谋、立、推、建”项目闭环传导机制。
为全面推动规划“能用、好用、管用”,创新性建立了规划项目清单跟踪维护保障制度。全面强化规划传导、科学立项和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建设。
规划实施:
1.积极争取政策红利。
规划成果于2020年4月通过书面报告形式及时反馈《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编制组,2021年3月竞得“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规划定位,助力沈阳持续拓展开放格局,实现规划初衷使命。
2.加速融合沈阳现代化都市圈。
推动《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2022年工作要点》《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合作发展联席会议章程》等一系列文件先后签署,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进入快车道。
3.助力沈阳克服疫情影响复工复产。
推动揽军路高架、二环南移等一大批交通项目建设,有效带动产业用地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背街小巷、交通管理更加精细,切实解决民生出行实事问题,民生福祉显著提升。
4.推动智慧交通场景平台建设。
交通信息、“两客一危”、共享单车等服务平台陆续上线,多维融入“一网统管”治理系统。
5.支撑规划高质量编制。
全面服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落实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全部纳入数据库。全面支撑《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沈阳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沈阳市“十四五”城乡建设发展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工作,在规划指导下,共为沈阳谋划交通项目219项,估算投资高达5600